一、人之困境的認識
- 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利維坦》開卷闡明國家是人造出的「人」。〈引言〉提到:「號稱『國民的整體』或『國家』的這個龐然大物『利維坦』(Leviathan)是用技藝造成的,它只是一個『人造的人』;雖然它遠比自然人身高力大,而是以保護自然人為其目的。」
- 霍布斯以自然人的生理狀態(靈魂、關節、神經,甚至疾病等等)與此一「人造人」進行類比,期讀者能在引言中清楚認識建造國家的質材與牽引國家運作的力量,也提示讀者必由群體生活之中的碰撞與互動以瞭解自己、乃至瞭解他人、瞭解創造「人造人」之眾人。
- 人類非得面對群居生活,卻無法預期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是否安全,此一不確定性即成為人類生活之困境。於是霍布斯對此提出了著名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概念:在「人人相互為敵」與「人人都將死於暴力視作『自然』的最惡」此二假設之下,試圖以利維坦的反自然設計去保障眾人的和平與安全。
二、自然狀態:利維坦應運而生
- 霍布斯於第十三章寫道:「在人人相互為敵的戰爭時期所產生的一切,也會在人們只能依靠自己的體力與創造能力來保障生活的時期中產生。在這種狀況下,產業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其成果不穩定。這樣一來,舉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進口商品的運用、舒適的建築、移動與卸除須費巨大力量的物體的工具、地貌的知識、時間的記載、文藝、文學、社會等等都將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們不斷處於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這樣的情境即是自然狀態。霍布斯以此為引,展開全書的重要論題:人的天性是什麼?何以使這樣的自然狀態必然發生?利維坦又如何成為人類困境的脫困之道?
- 霍布斯宣稱,人類相互侵奪的原因有三:求利、求安全、求名譽。即使起初人類是為求自保(安全)與他人爭鬥,但人最終會因著驕傲的天性與巨大的不安全感而不停追求更多權力,至死方休。「因為根據人類的本性說來,不論他們承認有多少人比自己機靈、比自己口才好、比自己學問好,但卻不會相信有很多人能像自己這樣聰明。」「人們這樣互相疑懼,於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發制人,也就是用武力或機詐來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直到他看到沒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為止。」「其他那些本來樂於安分守己,不願以侵略擴張其權勢的人們,他們也不能長期地單純只靠防衛而生存下去。」由十三章此三段落即得映證。若照霍布斯主張,人人的能力與慾望皆互為平等,人與人之間卻相互懷有疑懼,和平將無從發生,必然身陷前述的自然狀態。
- 當自然狀態代表著集體的極度不安時,這項對死亡的恐懼將帶領眾人「同意」放棄部分自然權利(天性):臣民讓渡部分自由,以絕對服從換取安全的保證。倚賴集體臣民與主權者的交易,建構政治秩序、建立國家;利維坦即成眾人唯一脫困之道。
三、霍布斯的探索與追求
- 霍布斯指出眾人對死亡的共同恐懼潛藏於政治生活中,眾人求自保的天性會引導人們同意放棄部分自然權利、並締結社會契約,此時人們將進入社會狀態,說服每個人的內心去尊重他人「避死」的意願,但這樣的共識並不會憑空產生權力,而少了權力則無從連結意願與行動。意即:即使社會出現共識,但仍沒有人能執行任何標準、並保證和平。一個具「避死」共識的公民社會如何順利轉化為利維坦?社會與國家之間真能無礙推演?
- 即使霍布斯在〈綜述與結論〉再次說明全書要旨,「除向人們闡明保護與服從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外,別無其他用心。」但在《利維坦》有限的篇章裡,公民社會至單一意志主權國家之間的推演顯然仍有斷裂,若少了「公民共識」與「權力讓渡」之間的對話,則利維坦終究無從實踐。在此同時,善於論述的霍布斯於《利維坦》全書中卻對這塊斷裂始終保持沈默。若哲人立論著書不為實踐「利維坦式」的政治秩序(以利維坦確立保護與服從之間的相互關係),那麼霍布斯提出政治理論究竟為追求什麼?
- 筆者認為,霍布斯企圖由實際政治活動出發,探究人的本性與激情;以《利維坦》中之政治理論補強古典政治哲學家不足之視野;甚至提供一個能觀察、議論政治生活的全新看法。例如,霍布斯設計利維坦即為「避惡」、而非「積極求善」,此時,霍布斯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觀點之別立現。透過立論著書,這些不同時代政治哲學典籍才得相互辯論與交談,提供當時代與跨時代讀者一個盲點更少且更完整的政治景觀。
- 在〈綜述與結論〉提到調和、教育與訓練,這也是《利維坦》的一大任務,即以「避免自然的最惡」直探群居生活的實相,同時指出不利於維持和平生活的各式因素。霍布斯更闡明一國之民的最大可能性:以服從換取恆久和平。於此同時,也提醒身為國家臣民必然擔負某些責無旁貸的公民義務。
- 霍布斯期待透過利維坦的絕對力量重造人間之神,並解決人類困境,而本文試圖指出《利維坦》的任務並非僅止此——作者更藉《利維坦》對人性的探討與良好政治秩序的追索,帶領讀者認識群居生活不可或缺的政體知識,強化政治哲學的視野,向眾人展演了一場跨越地理與時空的政治教育。
關鍵詞:利維坦、自然狀態、和平、避惡、政治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