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君王論第16章概要與心得

99114240 政三B 周家豪


一、概要
  1. 此章內容是在討論慷慨與吝嗇兩種品性。首先,馬基維利直接點出:如果被人們稱頌為人慷慨是好的,但基於慷慨的立場下,對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格外需要斟酌。由於有了慷慨的名聲,不免會有闊氣的排場或是豪奢的花費等等,但如果這樣的行為出現在君主身上,不斷地花費很容易招致人民怨恨;若是花用君主自己的財產,就還不至於招受仇視,可是往往不是這樣。
  2. 君主若慷慨過頭,財力竭盡,開始大力增收賦稅,做盡一切可以得到金錢的事,最終將會滅亡。至於吝嗇,君主在財力竭盡後,開始停止一切慷慨行為,反而使那些原本受予恩惠的人感到不滿,吝嗇的惡名就這樣被冠上了。
  3. 第二,馬基維利提到君王應該為自己的所有慷慨行為負責,而不是加害於人民身上,因此,聖明的君主在停止一切慷慨行為後,對於被冠上吝嗇的惡名,不應該有所介意,反而應該節儉施政。對外,發動戰爭時不應該增加老百姓的稅負,因為這是君主的決定,對內,一切排場或不必要之開銷應該節約節制,爾後國家的財力才會豐盛,在這樣的前提下,便較無需另外加賦稅於人民,因此人民就會覺得君主是慷慨的。
  4. 最後,為了節約節制所有不必要的開銷,因而得到吝嗇的汙名反而是好的,聰明的君王不需要太過在意「吝嗇」之名。因為不可以為了自己慷慨的美名,導致財力竭盡,因而開始加重賦稅於人民,或是做盡一切只為錢財的手段。吝嗇,也是為了永續統治的惡名中的美名。身為一個君主,若只渴望被人民稱頌為慷慨,那麼他的處境將很危險,因為慷慨會為他帶來輕視與憎恨;身為一個英明的君主反倒要願意接受吝嗇的汙名,因為吝嗇不過是個汙名,人民不會因為這樣就憎恨他們的君主。一心只為追求慷慨的美名,最終只會更加貪婪,反遭仇視因而導致滅亡。

二、心得
1.   我認同馬基維利的主張,「一旦你因為慷慨而獲得榮譽和名望,你很可能將反受其害」。當你認識到這件事──太過於慷慨,講究一切排場氣派,導致財力竭盡,所以打算開始改變行事的方式或原則時,各方的吝嗇駡名就會不斷出現。對於這樣的罵名不要太過於在意,因為它是對你有益的,接受吝嗇的惡名代表了,自己了解到太過慷慨最終會導致衰亡,吝嗇又能讓自己的財產不耗至竭盡,也能學習了解到節制與節約是很重要的品德。
2.   慷慨所帶來的消耗與損失是無法估計的;當人濫用慷慨的時候,就是正在失去慷慨的能力,這短暫的開心換來永久的悲劇,慢慢地開始窮困潦倒、以及受到人們的輕視。又或者會因為想避免陷於貧困,開始變的貪得無厭、惹人憎恨。吝嗇雖然會令人不滿,但卻不會遭到憎恨仇視;如果寧願竭盡一切財力去追求慷慨,最終痛苦只會是自己。
3.   一個人是否真正慷慨,不是從他平日對別人的海量排場來判斷,而是它能在不濫用資財、不重視物質享受等排場的前提下。節制的花費雖然會被冠上吝嗇之名,但是在迫切需求時能有足夠的支出而不會為了金錢做盡一切手段。最後,我認為吝嗇比慷慨好,吝嗇雖然帶來惡名,但最終還是財力還會是豐盛的,甚至能在滿足之於幫助別人反至於衰亡;慷慨會帶來好的名聲,然而,當所有資財耗盡時,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得到金錢,無法自足變得越來越貪得無厭,結果受罪的就只會是自己,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有關於君主論的結尾

99114253  政三B  田浚

        老師在最後因為沒有時間所以講的有點少,但是老師有講到,第二十四章是在總節前面的二十三章,二十五章是在談命運,二十六章是談上帝,其中老師就只是淺淺的講了一些,但是在我看完全部的文本之後。
        我覺得,馬基維利他想要講的,應該這樣解讀,人生可以分成兩種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可以藉由自己的力量掌握,也就是個人自由意志方面,既然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掌握,那麼擁有甚麼力量以及如何擁有力量的重要,就可以決定你一半的命運,這也就是一到二十三章所談論的東西,在二十四章,他把它放在義大利的處境做了一個總結,講述了他們的君主在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一半裡缺少了甚麼。
        第二個部分,就是人不能去掌控的部分,也就是命運,他也認為人世間是有一些事情是無法被預料也無法被掌控的,但是他同時也認為那只能佔住生命中的一半,在二十五章的開頭[世界上的事情是由命運和上帝支配的,.......重大變換遠在每個人的預料之外],這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後來他在該章中皆是使用了命運一詞,但是在後來第二十六章,他卻使用了上帝一詞,但是在二十五章一開始的那一句話,我認為,馬基維利認為命運以及上帝是同義詞,只是因為君主論這本書在談論內文時必須學術客觀,情緒字眼必須少一點,所以在二十五章他用命運來講述那一半不能被控制的機運上,在是一如二十四章一樣,如果二十四章是為了前面二十三章所做的總結,那麼其中比較帶有批判情緒的語句就可以解釋了,也因此,二十六章我認為也是為了第二十五章做總結,也就是總結那一半的命運可以帶來甚麼樣的機會,並且兩章總結也都是回歸到義大利,所以他才會使用比較帶有情緒的上帝一詞來指稱命運,畢竟,在當時還是奉行神的時代下,你跟一個人說,因為命運叫你奮鬥,其力量遠遠少於跟那個人說,因為上帝的聲音使你為了同胞奮鬥,要來的有用多。
        因此我認為二十四章是前面二十三章的總結,也佔了君主的一半,二十六章則是二十五章的總結,佔了君主的另一半,兩章總結都在其中回歸到義大利,希望義大利可以統一可以團結,這就是馬基維利君主論所要告訴大家的事情。

第十七章 大綱和心得

一、大綱

本章在討論君主應該表現仁慈受人愛戴,或是表現殘酷受人畏懼?

  1. 作者首先表示君主通常期望被人民視為是仁慈的,並且提醒君主堤防仁慈帶來的災難。作者認為君主應該兼備仁慈和殘酷,但兩者很難並存,若要從兩者之間做取捨,對君主來說受人民畏懼優於受人民愛戴,因為對人民來說,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自己畏懼的人容易。另外作者認為君主在使人民畏懼的同時,要避免被人民所憎恨,他認為君主讓人民畏懼、不被人民憎恨,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且首要之務就是不輕易剝奪人民的財產。
  2. 作者認為在軍隊中,君主就完全不需要介意殘酷的名聲,因為殘酷才能使軍隊保持團結效忠,才能勇於完成任務。
  3. 總而言之,君主使人民畏懼優於受人民愛戴,且必須避免被人民憎恨。

二 、心得

  1. 首先針對作者認為君主都希望被人民視為是仁慈的,我認為是因為一般人對仁慈的既定印象是正面的,而對殘酷的既定印象是負面的,正常人都希望他人用正面的觀點看他。另外一般人會比較傾向接近仁慈的人,認為對仁慈之人付出,很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回報,但不見得一定會得到回報,相反的對殘酷的人付出則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所以如果人民認為君主仁慈,就會心甘情願的給君主好處,例如更多進貢,而不是由君主去剝奪人民,但是君主不一定要給予回饋,因為他是君主,如此一來君主能在不觸怒人民的情況下獲利。
  2. 作者認為,比起君主受人愛戴,不如受人畏懼,且不被憎恨。我認為,君主除了在開國之初殘酷,往後應該只對那些覬覦王位,或是行為危害到國家和君主的人殘酷,這些人屬於相對少數,對少數人殘酷,殺雞儆猴從此獲得多數人的畏懼,對多數人來說事不關己,所以不會被多數人憎恨,即使被少數人憎恨,少數人無法煽動多數人造反,少數人的力量也不足以顛覆國家和君主,如此就延續了王位且得到多數人的畏懼。但是如果對所有人的任何大小過錯都殘酷,就算人民會因此有所警惕,但犯錯不可避免,即使每一次懲罰的人數都是少數,累積下來的人數總有一天會成為多數,被多數人憎恨的下場就是國家被推翻。〈上述所指的只對少數人殘酷,不表示對多數人仁慈,而是指多數人無關緊要的過失得到相對應的懲罰〉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君主論 十四~十九章大綱

第十四章  君主對於軍事方面的責任

戰爭、軍事制度和訓練,是君主保有王位、持續掌權應有的唯一專業。因為一個已經武裝的人無法心甘情願地服從沒有武裝的人,而沒有武裝的人對於有武裝的人存有猜忌。因此兩者無法和平共存。

君主對於軍事訓練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採取行動;另一是思考。採取行動方面,君主須把自己人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從事狩獵以鍛鍊身體,並習慣刻苦生活且熟悉各處地理狀態;而另一訓練方法則應閱讀歷史,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看他們在戰爭中是怎麼做的,並檢查他們勝利與戰敗原因,以免步入後塵。

第十五章  君主受到讚揚或是責難的原因

由於人們「實際上」怎麼生活和「應當」怎麼生活之間有所落差,以致於一個人為了應當怎麼生活,而把實際上怎麼生活拋諸腦後,會導致毀滅。所以君主如果要保持王位就必須知道怎麼做不好的事,並且須視情況與否使用或者不使用。

君主不可能擁有所有好的德性,也不能持續保持之。因此君主須有遠見,要知道什麼是避免使自己國家滅亡的惡行,可能的話,還要保留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因此如果惡行會帶來安全與福祉的話,那麼這樣是值得做的。

第十六章  論慷慨與吝嗇

君主如果希望在人們中保有慷慨之名,不免會把自己財力耗盡,而為了保持慷慨名聲、獲得金錢,必然會加重人民負擔,這樣反而損害更多人。結果是獲得吝嗇的惡名。因此如果君主是英明的就不應該對吝嗇有所介意,因為這是他能夠持續統治的惡德之一。

但是慷慨對於正在爭取君主地位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七章  論殘酷與仁慈,被愛戴是否比被畏懼來的好

君主為了使自己的人民團結一致,就不應該對於殘酷這個惡名有所介意。因為除了少數例子之外,他比那些過於仁慈、坐視混亂兇殺掠奪發生的人來說仁慈多了。因為後者損害的是整個社會,而前者不過是損害個人罷了。

而究竟被人愛戴和被人畏懼何者比較好一點呢?馬基維利回答:最好是兩者兼具。但兩者合在一起是極其困難,如果在兩者之間做取捨,那麼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要來的安全。而這又牽涉到人性,是由於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畏懼的人沒有顧忌。但是君主即使不能贏得人民的愛戴,使人民畏懼,也不應該使人們產生憎恨感。

第十八章  論君主應如何守信

經驗表示:曾建立豐功偉業的君主,並不重視守信,而是懂得運用詭計征服人民。因此必須知道,世上有兩種鬥爭方法:一是法律,另一是武力。而前者常有不足,因此須訴諸後者,所以君主須保有狐狸及獅子的特性,在能夠辨識陷阱的同時又具備蠻力。而當遵守信義對自己不利的時候,一位英明的統治者決不能夠遵守信義,應當順著命運的風向和事物的變化做轉變。而這樣的君主如果順利征服並保持那個國家的話,他所採取的手段總是會被人民認為是光榮的,因為真正了解他本質的只是少數人,而這少數人又不敢反對多數人的意見。

第十九章  論應該避免受蔑視及憎恨

君主應避免貪婪及霸占財產的事發生,如此人們會安居樂業,君主也只須和少數人進行鬥爭。而關於決斷人們私事問題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也應支持人們對他有「不要指望欺騙他或瞞過他」的見解,如此君主就深受人民敬重,減弱反對的力量。且對抗反對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受到廣大人民的憎恨。

馬基維利舉法國為例,認為法國是組織得最好、統治得最好王國之一。法國制度無數多,而最主要的就是「議會」及其權力,用來約束掌權者的野心和傲慢,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設立這個裁判機關。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期末分享

《西洋政治思想史》已經艱辛地完成十四週,終於要進入尾聲,在此與同學們分享以下三首歌,希望諸位同學,閱讀典籍的勇氣和能力有所增長,學習上有所收穫。
無論下學期班上還有多少同學,期盼大家能保持精進,勉力挑戰原典,創造見解。
  1. Hey You
  2.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3. Comfortably Numb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馬基維利 君主論 ㄧ至十一章 摘要


引言

在政治事務中,機運(fortuna)與德行(virtu)的作用?
有無專屬君王而非一般人所及的美德?

序言

”一個身居卑位的人,敢於探討和指點君主的政務,不應當被看作僭妄,因為正如那些繪畫風景畫的人們,為了考察山巒和高地的性質便側身於平原,而為了考察平原便高踞山頂ㄧ樣,同理,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的人應該是君主,而深深地認識君主的性質的人應屬於人民。“

透過這段話語,比喻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是相互瞭解。馬基維利將自身擺到君主與人民之外,作為君王與人民之間的仲介者。馬基維利論君主給人民,論人民給君王。

在序言的最後,則隱喻了這本書關注的對象乃是不限時空的君主與人民的處境,而馬基維利僅僅將這本書獻給梅尼洛,並同時提出免責聲明:梅尼洛的成功與失敗,與命運及機運關係為大。


第一章 君主國的種類及獲得的原因

馬基維利在第一章概括了通篇的論述內容。他之所以選擇這些特性作為觀察的觀象,其一是這本書的參考資料來自於歷史的考察,其次是為了篩選出那些使統治成功或失敗的要件,並藉此主張統治者所應俱備的條件與素質。

君主國的君王,不是世襲就是新立。

君主國原來習慣在一個君主統治下生活,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君主自己的武力;或是向來是自由的國家,由於幸運或者由於能力。[1][2]


第二章、第三章 君主國如何進行及維持統治

馬基維利首先探究的是世襲君主國,由於人們對於先皇先祖的制度有著崇敬。因而君王的地位及權力受到肯定。再加上長久以來人民沒有經歷革命的記憶,因此相對穩定。

第三章接著探討的是混和君主國,混和君主國指的是國家包含了原先未受世襲君主統治的領地與人民。

他提到新立君主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第一,人民缺乏對君權的信任[3]。只要生活不如意,他們願意更換他們的統治者,甚至造反。
第二,新的君王來到新的領地,難免造成破壞,受到損害的人民因而懷恨在心。
第三,治理新的領地與人民,君王必須在昔日戰友與新的人民之中周旋。討好兩邊變成一項艱鉅的工作。

透過路易十二佔領米蘭的例子,說明當人民經歷過革命,就可能一再重演。

米蘭從法國奪回兩次政權。 通常而言,ㄧ個新的領地,叛變平息之後就不會再有什麼劇烈的反抗,這是由於君主對待新領地的叛變,必施以強權。加強自己的地位,鞏固自己的權力。因此人民要再次叛變,將變得困難。

*根據取得與鞏固的方法不同組合,而有不同的社會情境。

*本書大篇幅討論概念、原則,而不是描寫政策、法則的細節,由此推論,應該不會是統治方針的建言。而比較像君王德性的教育之書。

接著馬基維利描述了米蘭接連的叛變及其他可能造成叛亂的原因。他以新領地的特徵作為辨別動亂原因的方向。

第一種類型,要是新領地的人民,沒有受過自由的啟蒙,擁有同樣的語言,同ㄧ地區,或者與新的君主有血緣關係,那麼統治這樣一個新的地區,將會容易許多。

因此要斷絕舊君主的血統。此外,馬基維利認為風俗習慣、近似的生活方式,是使統治順利運行的重要條件,所以勸議君主不要改變新領地的法律,也不要改變賦稅。

第二種類型,如果上述條件都不相符,所應採取的應對方式是:

(ㄧ)由征服者親自駐在新領地,能夠靈機應變,也能加強人民對其的信心。
(二)將新領地的人民分散至重要據點殖民,或是派遣大量駐軍。

馬基維利認為殖民比駐軍好,因為統治者應保護人民、支持弱小。若不能夠做到這點,國內弱小的人民很容易親近外來政權,將不利於統治。

若新來的統治者不能尊重新領地的風俗習慣,至少要做到保護他們不受統治者以外權力的侵害與剝奪。


[1] 這裡我調整了句子的前後順序。
[2] *當馬基維利使用“能力”一詞,大多指的是肉體及精神上的力量,才能與智慧。只在少些時候指美德善行。
[3]這邊使用”君權“而不使用“統治者“因世襲君主國的正當性基礎來自於人民對於君主制度的信任。統治者的權利非來自個人而在於其位,而其位又與血緣一脈相承。


第四章 順利統御新立君主國的要素

在探究君王該如何進行統治之前,要先考察環境的先決條件。
所謂的機運,即包含了這一章所述的社會情境。根據社會情境的不同,會影響統治者採取的方針及施行難易。

馬基維利舉大流士政府作為穩定新立國的典範。大流士政府類似土耳其那樣的傳統帝國,俱備了那些使國家穩定的要素。

他先簡短說明了舉得政權的難度構成了其後順利統治的先決條件,
難於奪下的國家一旦征服,保持就容易。易於奪下的國家,保持較為困難。
首先,人民未曾經歷過自由生活,習於君主制度。舊君王的血統已不復再,即便要發動叛亂也無所依靠。其次,君王靠自己的能力而不依賴他人建國,因此不必憂懼遭受昔日戰友的威脅。

第五章 習慣在自己的法律下自然生活的君主國應該如何進行統治

君主國和共和國分別採取不同的統治方針,三種基本方式為:
毀滅、駐在及建立寡頭政府。

在不懂自由生活的君主國,配合建立寡頭政府;
在習慣於自由生活的共和國,必須消滅或駐在。

”任何人一旦成為一個城市的主子,如果這個城市原來習慣於自由的生活,而他不打這個城市消滅,他就是作帶把它自己消滅。因為這個城市在叛亂的時候,總是利用自由的名義和他的古老秩序作為借口。而這兩者儘管經過悠久歲月或者施恩受惠都不能夠使人們忘懷。除非將那裡的居民弄得四分五裂或者東離西散,否則無論你怎麼或者怎樣預防,他們還是永遠不會忘掉那個名義和那種秩序的。“(p.23)

“在共和國裡,就有ㄧ種較強的生命力,較大的仇恨和熱切的復仇心。他們緬懷過去的自由,就不平靜,而且也不能夠平靜下來。因此,最穩儺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消滅掉,或者駐在那裡。”(p.23)

*補充第三章的結論,馬基維利隱而未明白言說的話:全民竭盡全力維持城市與個人自由才是保衛國家的最佳條件。

*君主國不可能長治久安,因取得人民的信任在新立或內部分裂的國家實為困難。共和政體可能才是馬基維利偏好的政體。


第六章 統治者最初如何獲得權力,關係統治的難易

推崇摩西的特性正是適當統治者所應俱備的特性。

當人民不再信任統治者,同時也象徵了制度的崩解,若不由統治者毀滅,其制度本身也必然毀滅。

君王擁有的東西越少,最好是窮人並沒有特殊的血緣背景,這樣一旦成為統治者,較不容易招致部分人民的嫉妒。


第七章 依靠他人而取得政權的君主

第六章提到,靠自力起家的君王,雖然奪政的過程艱辛,但一旦獲得權位,接下來的統治就容易許多。

第七章提到,依靠他人而取得政權的君王,其後原先的戰友將會向其討賞,君王將會疲於應付多方的需求,而且若不能權衡,其中有人就會興起造反,產生失掉政權的危機。


第八章 依靠殘暴及卑鄙取得政權的君主

君主在奪取政權時採取殘暴手段,但是不得以殘暴手段作為統治的方針。


第九章 依靠市民而立的君主

分為經由貴族而立,由平民而立。
貴族拔升平民中的某些人,以作為自身權利的俘虜。
平民將權力交同胞中的某人,以讓他有足夠的能力與貴族抗衡。
由平民擁立的統治者,要讓平民免於貴族的壓迫;
由貴族擁立的統治者,必須取得平民的信任。


第十章 衡量君主國的力量強弱

君王是否能在任何時期靠自己的力量屹立不搖,人口眾多、財力充裕、足夠軍隊為力量的條件。簡明言之,要能維持國力,國家ㄧ定不能受他國宰制。

君主坐擁強固的城市,國內沒有積怨他的人民,外國人就難以進行攻擊。

君主必須使人民感懷希望,同第三章節所說,君主必須保護國民,讓他們免於外來政權的恐懼與禍患。

在人民遭受到侵害之前,君主必須做好安防的工作,否則ㄧ但遭到破壞,人民的信任隨之崩解,難逃政權奪竄的危難。


第十一章 論教會君主國

縱然因為能力或幸運而建國,教會君主國保持權力卻不是倚靠能力或幸運,而是宗教上強而有力的古老制度。

這使得這樣一個政權君主當權卻不問君者政權如何行使及國民如何生活。他們擁有臣民卻不加以治理,其國家沒有防衛但沒有被奪取,其臣民沒有受到治理而毫不介意。既沒有意思也沒有能力背棄君主,只有這樣的君主國才是安全和幸福的。

可是馬基維利接著又說,這樣的國度是人力不可及。
因此皆下來展開的討論為對教會政權的抨擊。官員和貴族向來輕視教會的世俗權力,馬基維利簡述教皇國的起源。

他舉法國國王查理入侵義大利,後又被義大利教會趕出去的故事為例。原先義大利國內的各幫勢力,彼此只關心兩件事,ㄧ是不被外來者侵略,二是維持彼此勢力相當。因此這些人最注意教皇和外來者威尼斯人。為了抑制威尼斯人,向他國尋求聯合。為了遏制教皇,則利用羅馬貴族製造鬥爭,藉以威脅教皇,使教皇軟弱與畏懼。

然而亞歷山大當了教皇之後,順利平息了貴族的紛爭,並能使兩方皆能得益。獲得很高的榮譽。後來教廷就承襲了亞歷山大的聲譽。這就是教廷正當性的起源。

*“如果先前的ㄧ些教皇已經依靠堅甲利兵使教宗的職位強大起來了,那麼當今教皇將依靠善行和無限的其他美得使它更加強大,並且更加獲得人們的崇敬”(p.56)

這裡出現了依靠“善行”和“美德”使教廷強大,這是前面的篇章所沒有提及的。您認為,馬基維利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言詞轉折?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馬基維利的難言之隱:《君王論》與政治家教育

一、《君主論》的橋樑角色
  1. 本書是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獻給國王並向統治者說明為政之道的一部君王建言,也是教導君王如何保持權位的君王教育作品。惟在君王與人民之間,卻存在著難以相互穿透的兩個世界,人民若欲體會統治者高度經常只得倚賴想像。治國者與受治者之性質和目標各不相同,但國家之維繫卻得倚賴兩者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一如馬基維利在〈獻詞〉中所述:「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者應該是君王,而深深地認識君王性質者應屬於人民。」此時,《君主論》即成為連結兩者的重要媒介。
  2. 《君主論》之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討論不同類型的君主國。馬基維利針對不同屬性的國家,分別提出不同治理策略加以因應,並以史實經驗強化其論述。十二章至十四章則談國家維繫的最基本條件、也是創造國家的前提:武力。在針對君王的政治教育中,軍事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此處即得映證。第十五章至最終章指出君主與人民角色的落差。馬基維利提出著名的「獅子與狐狸」譬喻,並說明君王應當追求的專屬德性,也教育君主該如何為惡才不至毀國、甚至帶領國民追求長治久安。而此處所述之君王善惡觀絕非一般常民所接受的基本價值觀。當鞏固權位與保衛國家成了統治者的天職,其行為當無涉實然與應然,而是超越其上。
  3. 馬基維利堅持不在人間之外的地方尋繹最佳政體、追求最適共同生活。因此他不忘在書中提示政治力的界限,《君王論》多次談及「機運」,點明人力可及之範圍。
  4. 從古至今,哲人對最佳政體之實現持續辯論。馬基維利捨棄了傳統安排,在著述中專注討論「人實際上怎麼生活」,企圖導向「人應該如何生活」。對馬基維利而言,若少了前者的討論,則不可能使良善的共同生活成真。

二、作者性情與其難言之隱
  1. 馬基維利在《君主論》中不止一次刻意地含糊其詞,此外,不同章節間除了重點轉移,有時更出現語氣上的不一致。獻詞與正文之間、前二十四章與最末二章之間,行文風格皆表現出明顯落差。到了最後一章,馬基維利甚至安排一則如謎語般激昂的結尾。此一難解的段落與前文諸多大膽、明白的討論相較,讀來難免感到格格不入。
  2. 《君主論》正是這樣一部兼具直白與隱晦的複雜作品。然而,馬基維利採取這樣迂迴地寫作手法用意何在?何以在作品中保留這些語氣的斷裂?這樣的不連貫是必要的嗎?馬基維利在作品中已充分解釋他為什麼必須一反主流、直白地討論「君王必須為惡」,但讀者若欲考察馬基維利極力保持隱晦、隱而未談的部分,則需留意更多細節。
  3. 〈獻詞〉中寫道:「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者應該是君王,而深深地認識君主性質者應屬於人民。」表面上,馬基維利利用高山與平原的比喻試圖告訴羅倫佐.梅迪奇:身為人民的馬基維利和身為君主的梅迪奇各擁有治理知識的一半,透過《君主論》或馬基維利本人,梅迪奇將可掌握原本短少的統治技藝的另一部分。但馬基維利的用意不止於此:依靠這樣的語句,除試圖引發梅迪奇對此書的重視,更為避免招來僭妄的指控:宣稱自己身為人民,瞭解君主性質必屬當然。哲人在此巧妙設計了一則高山與平原的比喻、以謙虛的態度隱藏自己的驕傲與自戀。身為人民,理當瞭解君主性質,可全書關於為君之道的建議,卻無一不是由人民性質推敲而來。馬基維利若非同時深諳人民性質,又從何指導君主治國?這就是馬基維利深埋在文字之後的驕傲:哲人自己不僅熟悉關於君主的本質,更瞭解人民的性質,也只有兼具關於君主與人民兩者知識的人,才得無礙遊走君民二不同世界之間並確保最好治理。
  4. 馬基維利在後段〈獻詞〉中提到,「雖然我自己認為這部著作不值得你垂青,但是考慮到除了使你能夠在最短促的時間內瞭解我多年來歷盡困苦艱危所學到的一切之外,我再沒有力量獻給你更好的禮物了。」哲人早已預見《君主論》(或自己)受梅迪奇青睞的機會實在渺茫。
  5. 少了馬基維利輔佐的的羅倫佐.梅迪奇難稱偉大,也無力帶領義大利走向強盛與光榮,這就是哲人在書中的的難言之隱。

三、政治家教育與《君主論》的寫作對象
  1. 從〈獻詞〉到正文,馬基維利使用大量的「我」自稱,提到君主時,又常以「你」向梅迪奇對話。例如第十四章談到軍事,首段即述:「亡國的頭一個原因就是忽視這種專業,而使你贏得一個國家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精通這門專業。」馬基維利用書信般的表達方式向梅迪奇進行政治家教育並獻上治國建言。
  2. 若單憑〈獻詞〉的「獻禮說」去理解馬基維利是危險的。全書的後半部,當馬基維利討論偉大、受人尊敬的明智君主時,即有意無意地開始使用第三人稱「他」,例如第二十章:「毫無疑問,當君主克服種種困難和對『他』的反抗時,『他』就變成偉大人物。」馬基維利避免使用第二人稱將理想的君主圖像與梅迪奇進行連結,到了本書最末章,馬基維利甚至一改前習,突然用起「您顯赫的王室」這類複數的稱呼向梅迪奇對話。由上述段落都能發現馬基維利思考的蛛絲馬跡:驕傲的哲人並不認為羅倫佐.梅迪奇有能力成為帶領義大利強盛的好君主,只得在末章的字裡行間將統治重任遞給其他「有可能為君」的王室成員。
  3. 儘管馬基維利在〈獻詞〉中明白表示《君主論》是為獻給羅倫佐.梅迪奇所寫,但於此同時,馬基維利卻在書中大讚新君主,可這樣的君主絕非專制世襲的梅迪奇家族。顯見〈獻詞〉所言不可盡信。若讀者願意暫時擱下迫於時勢、未能誠懇的〈獻詞〉與典籍最末章,整部《君主論》讀來竟像是對梅迪奇政權的悠悠反諷。
  4. 馬基維利在《君主論》推崇摩西為一位優越君主,全書末章甚至在愛國呼籲的掩護之下,引用摩西將紅海分開的聖經故事作為與自己的類比——摩西與馬基維利,一是宗教的開創者,一是政治的開創者。意在暗示:唯有具備能力、且在行動上能夠創造空前的政治制度者,才是馬基維利心中的真正君主。
  5. 若進一步試著推論:此書完全無意寫給當時掌權的羅倫佐.梅迪奇,而是將來有機會統治的任何一位統治者。此書真正的寫作對象是接受《君主論》這種全新政治格局哺育長大的政治人。不限於當時當地,這些人將願意瞭解政治的事實,徹底明白馬基維利所設計的治理準則。

關鍵詞:君王論、政治家教育、統治、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