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馬基維利的難言之隱:《君王論》與政治家教育

一、《君主論》的橋樑角色
  1. 本書是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獻給國王並向統治者說明為政之道的一部君王建言,也是教導君王如何保持權位的君王教育作品。惟在君王與人民之間,卻存在著難以相互穿透的兩個世界,人民若欲體會統治者高度經常只得倚賴想像。治國者與受治者之性質和目標各不相同,但國家之維繫卻得倚賴兩者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一如馬基維利在〈獻詞〉中所述:「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者應該是君王,而深深地認識君王性質者應屬於人民。」此時,《君主論》即成為連結兩者的重要媒介。
  2. 《君主論》之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討論不同類型的君主國。馬基維利針對不同屬性的國家,分別提出不同治理策略加以因應,並以史實經驗強化其論述。十二章至十四章則談國家維繫的最基本條件、也是創造國家的前提:武力。在針對君王的政治教育中,軍事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此處即得映證。第十五章至最終章指出君主與人民角色的落差。馬基維利提出著名的「獅子與狐狸」譬喻,並說明君王應當追求的專屬德性,也教育君主該如何為惡才不至毀國、甚至帶領國民追求長治久安。而此處所述之君王善惡觀絕非一般常民所接受的基本價值觀。當鞏固權位與保衛國家成了統治者的天職,其行為當無涉實然與應然,而是超越其上。
  3. 馬基維利堅持不在人間之外的地方尋繹最佳政體、追求最適共同生活。因此他不忘在書中提示政治力的界限,《君王論》多次談及「機運」,點明人力可及之範圍。
  4. 從古至今,哲人對最佳政體之實現持續辯論。馬基維利捨棄了傳統安排,在著述中專注討論「人實際上怎麼生活」,企圖導向「人應該如何生活」。對馬基維利而言,若少了前者的討論,則不可能使良善的共同生活成真。

二、作者性情與其難言之隱
  1. 馬基維利在《君主論》中不止一次刻意地含糊其詞,此外,不同章節間除了重點轉移,有時更出現語氣上的不一致。獻詞與正文之間、前二十四章與最末二章之間,行文風格皆表現出明顯落差。到了最後一章,馬基維利甚至安排一則如謎語般激昂的結尾。此一難解的段落與前文諸多大膽、明白的討論相較,讀來難免感到格格不入。
  2. 《君主論》正是這樣一部兼具直白與隱晦的複雜作品。然而,馬基維利採取這樣迂迴地寫作手法用意何在?何以在作品中保留這些語氣的斷裂?這樣的不連貫是必要的嗎?馬基維利在作品中已充分解釋他為什麼必須一反主流、直白地討論「君王必須為惡」,但讀者若欲考察馬基維利極力保持隱晦、隱而未談的部分,則需留意更多細節。
  3. 〈獻詞〉中寫道:「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者應該是君王,而深深地認識君主性質者應屬於人民。」表面上,馬基維利利用高山與平原的比喻試圖告訴羅倫佐.梅迪奇:身為人民的馬基維利和身為君主的梅迪奇各擁有治理知識的一半,透過《君主論》或馬基維利本人,梅迪奇將可掌握原本短少的統治技藝的另一部分。但馬基維利的用意不止於此:依靠這樣的語句,除試圖引發梅迪奇對此書的重視,更為避免招來僭妄的指控:宣稱自己身為人民,瞭解君主性質必屬當然。哲人在此巧妙設計了一則高山與平原的比喻、以謙虛的態度隱藏自己的驕傲與自戀。身為人民,理當瞭解君主性質,可全書關於為君之道的建議,卻無一不是由人民性質推敲而來。馬基維利若非同時深諳人民性質,又從何指導君主治國?這就是馬基維利深埋在文字之後的驕傲:哲人自己不僅熟悉關於君主的本質,更瞭解人民的性質,也只有兼具關於君主與人民兩者知識的人,才得無礙遊走君民二不同世界之間並確保最好治理。
  4. 馬基維利在後段〈獻詞〉中提到,「雖然我自己認為這部著作不值得你垂青,但是考慮到除了使你能夠在最短促的時間內瞭解我多年來歷盡困苦艱危所學到的一切之外,我再沒有力量獻給你更好的禮物了。」哲人早已預見《君主論》(或自己)受梅迪奇青睞的機會實在渺茫。
  5. 少了馬基維利輔佐的的羅倫佐.梅迪奇難稱偉大,也無力帶領義大利走向強盛與光榮,這就是哲人在書中的的難言之隱。

三、政治家教育與《君主論》的寫作對象
  1. 從〈獻詞〉到正文,馬基維利使用大量的「我」自稱,提到君主時,又常以「你」向梅迪奇對話。例如第十四章談到軍事,首段即述:「亡國的頭一個原因就是忽視這種專業,而使你贏得一個國家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精通這門專業。」馬基維利用書信般的表達方式向梅迪奇進行政治家教育並獻上治國建言。
  2. 若單憑〈獻詞〉的「獻禮說」去理解馬基維利是危險的。全書的後半部,當馬基維利討論偉大、受人尊敬的明智君主時,即有意無意地開始使用第三人稱「他」,例如第二十章:「毫無疑問,當君主克服種種困難和對『他』的反抗時,『他』就變成偉大人物。」馬基維利避免使用第二人稱將理想的君主圖像與梅迪奇進行連結,到了本書最末章,馬基維利甚至一改前習,突然用起「您顯赫的王室」這類複數的稱呼向梅迪奇對話。由上述段落都能發現馬基維利思考的蛛絲馬跡:驕傲的哲人並不認為羅倫佐.梅迪奇有能力成為帶領義大利強盛的好君主,只得在末章的字裡行間將統治重任遞給其他「有可能為君」的王室成員。
  3. 儘管馬基維利在〈獻詞〉中明白表示《君主論》是為獻給羅倫佐.梅迪奇所寫,但於此同時,馬基維利卻在書中大讚新君主,可這樣的君主絕非專制世襲的梅迪奇家族。顯見〈獻詞〉所言不可盡信。若讀者願意暫時擱下迫於時勢、未能誠懇的〈獻詞〉與典籍最末章,整部《君主論》讀來竟像是對梅迪奇政權的悠悠反諷。
  4. 馬基維利在《君主論》推崇摩西為一位優越君主,全書末章甚至在愛國呼籲的掩護之下,引用摩西將紅海分開的聖經故事作為與自己的類比——摩西與馬基維利,一是宗教的開創者,一是政治的開創者。意在暗示:唯有具備能力、且在行動上能夠創造空前的政治制度者,才是馬基維利心中的真正君主。
  5. 若進一步試著推論:此書完全無意寫給當時掌權的羅倫佐.梅迪奇,而是將來有機會統治的任何一位統治者。此書真正的寫作對象是接受《君主論》這種全新政治格局哺育長大的政治人。不限於當時當地,這些人將願意瞭解政治的事實,徹底明白馬基維利所設計的治理準則。

關鍵詞:君王論、政治家教育、統治、開創

1 則留言:

  1. 君主論看似易讀實則難懂,望同學們掌握本學期的最後單元,仔細閱讀典籍,並參考本篇心得,努力參與課堂討論,定有機會提振低迷的學習狀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