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馬基維利 君主論 ㄧ至十一章 摘要


引言

在政治事務中,機運(fortuna)與德行(virtu)的作用?
有無專屬君王而非一般人所及的美德?

序言

”一個身居卑位的人,敢於探討和指點君主的政務,不應當被看作僭妄,因為正如那些繪畫風景畫的人們,為了考察山巒和高地的性質便側身於平原,而為了考察平原便高踞山頂ㄧ樣,同理,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的人應該是君主,而深深地認識君主的性質的人應屬於人民。“

透過這段話語,比喻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是相互瞭解。馬基維利將自身擺到君主與人民之外,作為君王與人民之間的仲介者。馬基維利論君主給人民,論人民給君王。

在序言的最後,則隱喻了這本書關注的對象乃是不限時空的君主與人民的處境,而馬基維利僅僅將這本書獻給梅尼洛,並同時提出免責聲明:梅尼洛的成功與失敗,與命運及機運關係為大。


第一章 君主國的種類及獲得的原因

馬基維利在第一章概括了通篇的論述內容。他之所以選擇這些特性作為觀察的觀象,其一是這本書的參考資料來自於歷史的考察,其次是為了篩選出那些使統治成功或失敗的要件,並藉此主張統治者所應俱備的條件與素質。

君主國的君王,不是世襲就是新立。

君主國原來習慣在一個君主統治下生活,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君主自己的武力;或是向來是自由的國家,由於幸運或者由於能力。[1][2]


第二章、第三章 君主國如何進行及維持統治

馬基維利首先探究的是世襲君主國,由於人們對於先皇先祖的制度有著崇敬。因而君王的地位及權力受到肯定。再加上長久以來人民沒有經歷革命的記憶,因此相對穩定。

第三章接著探討的是混和君主國,混和君主國指的是國家包含了原先未受世襲君主統治的領地與人民。

他提到新立君主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第一,人民缺乏對君權的信任[3]。只要生活不如意,他們願意更換他們的統治者,甚至造反。
第二,新的君王來到新的領地,難免造成破壞,受到損害的人民因而懷恨在心。
第三,治理新的領地與人民,君王必須在昔日戰友與新的人民之中周旋。討好兩邊變成一項艱鉅的工作。

透過路易十二佔領米蘭的例子,說明當人民經歷過革命,就可能一再重演。

米蘭從法國奪回兩次政權。 通常而言,ㄧ個新的領地,叛變平息之後就不會再有什麼劇烈的反抗,這是由於君主對待新領地的叛變,必施以強權。加強自己的地位,鞏固自己的權力。因此人民要再次叛變,將變得困難。

*根據取得與鞏固的方法不同組合,而有不同的社會情境。

*本書大篇幅討論概念、原則,而不是描寫政策、法則的細節,由此推論,應該不會是統治方針的建言。而比較像君王德性的教育之書。

接著馬基維利描述了米蘭接連的叛變及其他可能造成叛亂的原因。他以新領地的特徵作為辨別動亂原因的方向。

第一種類型,要是新領地的人民,沒有受過自由的啟蒙,擁有同樣的語言,同ㄧ地區,或者與新的君主有血緣關係,那麼統治這樣一個新的地區,將會容易許多。

因此要斷絕舊君主的血統。此外,馬基維利認為風俗習慣、近似的生活方式,是使統治順利運行的重要條件,所以勸議君主不要改變新領地的法律,也不要改變賦稅。

第二種類型,如果上述條件都不相符,所應採取的應對方式是:

(ㄧ)由征服者親自駐在新領地,能夠靈機應變,也能加強人民對其的信心。
(二)將新領地的人民分散至重要據點殖民,或是派遣大量駐軍。

馬基維利認為殖民比駐軍好,因為統治者應保護人民、支持弱小。若不能夠做到這點,國內弱小的人民很容易親近外來政權,將不利於統治。

若新來的統治者不能尊重新領地的風俗習慣,至少要做到保護他們不受統治者以外權力的侵害與剝奪。


[1] 這裡我調整了句子的前後順序。
[2] *當馬基維利使用“能力”一詞,大多指的是肉體及精神上的力量,才能與智慧。只在少些時候指美德善行。
[3]這邊使用”君權“而不使用“統治者“因世襲君主國的正當性基礎來自於人民對於君主制度的信任。統治者的權利非來自個人而在於其位,而其位又與血緣一脈相承。


第四章 順利統御新立君主國的要素

在探究君王該如何進行統治之前,要先考察環境的先決條件。
所謂的機運,即包含了這一章所述的社會情境。根據社會情境的不同,會影響統治者採取的方針及施行難易。

馬基維利舉大流士政府作為穩定新立國的典範。大流士政府類似土耳其那樣的傳統帝國,俱備了那些使國家穩定的要素。

他先簡短說明了舉得政權的難度構成了其後順利統治的先決條件,
難於奪下的國家一旦征服,保持就容易。易於奪下的國家,保持較為困難。
首先,人民未曾經歷過自由生活,習於君主制度。舊君王的血統已不復再,即便要發動叛亂也無所依靠。其次,君王靠自己的能力而不依賴他人建國,因此不必憂懼遭受昔日戰友的威脅。

第五章 習慣在自己的法律下自然生活的君主國應該如何進行統治

君主國和共和國分別採取不同的統治方針,三種基本方式為:
毀滅、駐在及建立寡頭政府。

在不懂自由生活的君主國,配合建立寡頭政府;
在習慣於自由生活的共和國,必須消滅或駐在。

”任何人一旦成為一個城市的主子,如果這個城市原來習慣於自由的生活,而他不打這個城市消滅,他就是作帶把它自己消滅。因為這個城市在叛亂的時候,總是利用自由的名義和他的古老秩序作為借口。而這兩者儘管經過悠久歲月或者施恩受惠都不能夠使人們忘懷。除非將那裡的居民弄得四分五裂或者東離西散,否則無論你怎麼或者怎樣預防,他們還是永遠不會忘掉那個名義和那種秩序的。“(p.23)

“在共和國裡,就有ㄧ種較強的生命力,較大的仇恨和熱切的復仇心。他們緬懷過去的自由,就不平靜,而且也不能夠平靜下來。因此,最穩儺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消滅掉,或者駐在那裡。”(p.23)

*補充第三章的結論,馬基維利隱而未明白言說的話:全民竭盡全力維持城市與個人自由才是保衛國家的最佳條件。

*君主國不可能長治久安,因取得人民的信任在新立或內部分裂的國家實為困難。共和政體可能才是馬基維利偏好的政體。


第六章 統治者最初如何獲得權力,關係統治的難易

推崇摩西的特性正是適當統治者所應俱備的特性。

當人民不再信任統治者,同時也象徵了制度的崩解,若不由統治者毀滅,其制度本身也必然毀滅。

君王擁有的東西越少,最好是窮人並沒有特殊的血緣背景,這樣一旦成為統治者,較不容易招致部分人民的嫉妒。


第七章 依靠他人而取得政權的君主

第六章提到,靠自力起家的君王,雖然奪政的過程艱辛,但一旦獲得權位,接下來的統治就容易許多。

第七章提到,依靠他人而取得政權的君王,其後原先的戰友將會向其討賞,君王將會疲於應付多方的需求,而且若不能權衡,其中有人就會興起造反,產生失掉政權的危機。


第八章 依靠殘暴及卑鄙取得政權的君主

君主在奪取政權時採取殘暴手段,但是不得以殘暴手段作為統治的方針。


第九章 依靠市民而立的君主

分為經由貴族而立,由平民而立。
貴族拔升平民中的某些人,以作為自身權利的俘虜。
平民將權力交同胞中的某人,以讓他有足夠的能力與貴族抗衡。
由平民擁立的統治者,要讓平民免於貴族的壓迫;
由貴族擁立的統治者,必須取得平民的信任。


第十章 衡量君主國的力量強弱

君王是否能在任何時期靠自己的力量屹立不搖,人口眾多、財力充裕、足夠軍隊為力量的條件。簡明言之,要能維持國力,國家ㄧ定不能受他國宰制。

君主坐擁強固的城市,國內沒有積怨他的人民,外國人就難以進行攻擊。

君主必須使人民感懷希望,同第三章節所說,君主必須保護國民,讓他們免於外來政權的恐懼與禍患。

在人民遭受到侵害之前,君主必須做好安防的工作,否則ㄧ但遭到破壞,人民的信任隨之崩解,難逃政權奪竄的危難。


第十一章 論教會君主國

縱然因為能力或幸運而建國,教會君主國保持權力卻不是倚靠能力或幸運,而是宗教上強而有力的古老制度。

這使得這樣一個政權君主當權卻不問君者政權如何行使及國民如何生活。他們擁有臣民卻不加以治理,其國家沒有防衛但沒有被奪取,其臣民沒有受到治理而毫不介意。既沒有意思也沒有能力背棄君主,只有這樣的君主國才是安全和幸福的。

可是馬基維利接著又說,這樣的國度是人力不可及。
因此皆下來展開的討論為對教會政權的抨擊。官員和貴族向來輕視教會的世俗權力,馬基維利簡述教皇國的起源。

他舉法國國王查理入侵義大利,後又被義大利教會趕出去的故事為例。原先義大利國內的各幫勢力,彼此只關心兩件事,ㄧ是不被外來者侵略,二是維持彼此勢力相當。因此這些人最注意教皇和外來者威尼斯人。為了抑制威尼斯人,向他國尋求聯合。為了遏制教皇,則利用羅馬貴族製造鬥爭,藉以威脅教皇,使教皇軟弱與畏懼。

然而亞歷山大當了教皇之後,順利平息了貴族的紛爭,並能使兩方皆能得益。獲得很高的榮譽。後來教廷就承襲了亞歷山大的聲譽。這就是教廷正當性的起源。

*“如果先前的ㄧ些教皇已經依靠堅甲利兵使教宗的職位強大起來了,那麼當今教皇將依靠善行和無限的其他美得使它更加強大,並且更加獲得人們的崇敬”(p.56)

這裡出現了依靠“善行”和“美德”使教廷強大,這是前面的篇章所沒有提及的。您認為,馬基維利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言詞轉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