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君王論第16章概要與心得

99114240 政三B 周家豪


一、概要
  1. 此章內容是在討論慷慨與吝嗇兩種品性。首先,馬基維利直接點出:如果被人們稱頌為人慷慨是好的,但基於慷慨的立場下,對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格外需要斟酌。由於有了慷慨的名聲,不免會有闊氣的排場或是豪奢的花費等等,但如果這樣的行為出現在君主身上,不斷地花費很容易招致人民怨恨;若是花用君主自己的財產,就還不至於招受仇視,可是往往不是這樣。
  2. 君主若慷慨過頭,財力竭盡,開始大力增收賦稅,做盡一切可以得到金錢的事,最終將會滅亡。至於吝嗇,君主在財力竭盡後,開始停止一切慷慨行為,反而使那些原本受予恩惠的人感到不滿,吝嗇的惡名就這樣被冠上了。
  3. 第二,馬基維利提到君王應該為自己的所有慷慨行為負責,而不是加害於人民身上,因此,聖明的君主在停止一切慷慨行為後,對於被冠上吝嗇的惡名,不應該有所介意,反而應該節儉施政。對外,發動戰爭時不應該增加老百姓的稅負,因為這是君主的決定,對內,一切排場或不必要之開銷應該節約節制,爾後國家的財力才會豐盛,在這樣的前提下,便較無需另外加賦稅於人民,因此人民就會覺得君主是慷慨的。
  4. 最後,為了節約節制所有不必要的開銷,因而得到吝嗇的汙名反而是好的,聰明的君王不需要太過在意「吝嗇」之名。因為不可以為了自己慷慨的美名,導致財力竭盡,因而開始加重賦稅於人民,或是做盡一切只為錢財的手段。吝嗇,也是為了永續統治的惡名中的美名。身為一個君主,若只渴望被人民稱頌為慷慨,那麼他的處境將很危險,因為慷慨會為他帶來輕視與憎恨;身為一個英明的君主反倒要願意接受吝嗇的汙名,因為吝嗇不過是個汙名,人民不會因為這樣就憎恨他們的君主。一心只為追求慷慨的美名,最終只會更加貪婪,反遭仇視因而導致滅亡。

二、心得
1.   我認同馬基維利的主張,「一旦你因為慷慨而獲得榮譽和名望,你很可能將反受其害」。當你認識到這件事──太過於慷慨,講究一切排場氣派,導致財力竭盡,所以打算開始改變行事的方式或原則時,各方的吝嗇駡名就會不斷出現。對於這樣的罵名不要太過於在意,因為它是對你有益的,接受吝嗇的惡名代表了,自己了解到太過慷慨最終會導致衰亡,吝嗇又能讓自己的財產不耗至竭盡,也能學習了解到節制與節約是很重要的品德。
2.   慷慨所帶來的消耗與損失是無法估計的;當人濫用慷慨的時候,就是正在失去慷慨的能力,這短暫的開心換來永久的悲劇,慢慢地開始窮困潦倒、以及受到人們的輕視。又或者會因為想避免陷於貧困,開始變的貪得無厭、惹人憎恨。吝嗇雖然會令人不滿,但卻不會遭到憎恨仇視;如果寧願竭盡一切財力去追求慷慨,最終痛苦只會是自己。
3.   一個人是否真正慷慨,不是從他平日對別人的海量排場來判斷,而是它能在不濫用資財、不重視物質享受等排場的前提下。節制的花費雖然會被冠上吝嗇之名,但是在迫切需求時能有足夠的支出而不會為了金錢做盡一切手段。最後,我認為吝嗇比慷慨好,吝嗇雖然帶來惡名,但最終還是財力還會是豐盛的,甚至能在滿足之於幫助別人反至於衰亡;慷慨會帶來好的名聲,然而,當所有資財耗盡時,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得到金錢,無法自足變得越來越貪得無厭,結果受罪的就只會是自己,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