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君主對於軍事方面的責任
戰爭、軍事制度和訓練,是君主保有王位、持續掌權應有的唯一專業。因為一個已經武裝的人無法心甘情願地服從沒有武裝的人,而沒有武裝的人對於有武裝的人存有猜忌。因此兩者無法和平共存。
君主對於軍事訓練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採取行動;另一是思考。採取行動方面,君主須把自己人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從事狩獵以鍛鍊身體,並習慣刻苦生活且熟悉各處地理狀態;而另一訓練方法則應閱讀歷史,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看他們在戰爭中是怎麼做的,並檢查他們勝利與戰敗原因,以免步入後塵。
第十五章 君主受到讚揚或是責難的原因
由於人們「實際上」怎麼生活和「應當」怎麼生活之間有所落差,以致於一個人為了應當怎麼生活,而把實際上怎麼生活拋諸腦後,會導致毀滅。所以君主如果要保持王位就必須知道怎麼做不好的事,並且須視情況與否使用或者不使用。
君主不可能擁有所有好的德性,也不能持續保持之。因此君主須有遠見,要知道什麼是避免使自己國家滅亡的惡行,可能的話,還要保留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因此如果惡行會帶來安全與福祉的話,那麼這樣是值得做的。
第十六章 論慷慨與吝嗇
君主如果希望在人們中保有慷慨之名,不免會把自己財力耗盡,而為了保持慷慨名聲、獲得金錢,必然會加重人民負擔,這樣反而損害更多人。結果是獲得吝嗇的惡名。因此如果君主是英明的就不應該對吝嗇有所介意,因為這是他能夠持續統治的惡德之一。
但是慷慨對於正在爭取君主地位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七章 論殘酷與仁慈,被愛戴是否比被畏懼來的好
君主為了使自己的人民團結一致,就不應該對於殘酷這個惡名有所介意。因為除了少數例子之外,他比那些過於仁慈、坐視混亂兇殺掠奪發生的人來說仁慈多了。因為後者損害的是整個社會,而前者不過是損害個人罷了。
而究竟被人愛戴和被人畏懼何者比較好一點呢?馬基維利回答:最好是兩者兼具。但兩者合在一起是極其困難,如果在兩者之間做取捨,那麼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要來的安全。而這又牽涉到人性,是由於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畏懼的人沒有顧忌。但是君主即使不能贏得人民的愛戴,使人民畏懼,也不應該使人們產生憎恨感。
第十八章 論君主應如何守信
經驗表示:曾建立豐功偉業的君主,並不重視守信,而是懂得運用詭計征服人民。因此必須知道,世上有兩種鬥爭方法:一是法律,另一是武力。而前者常有不足,因此須訴諸後者,所以君主須保有狐狸及獅子的特性,在能夠辨識陷阱的同時又具備蠻力。而當遵守信義對自己不利的時候,一位英明的統治者決不能夠遵守信義,應當順著命運的風向和事物的變化做轉變。而這樣的君主如果順利征服並保持那個國家的話,他所採取的手段總是會被人民認為是光榮的,因為真正了解他本質的只是少數人,而這少數人又不敢反對多數人的意見。
第十九章 論應該避免受蔑視及憎恨
君主應避免貪婪及霸占財產的事發生,如此人們會安居樂業,君主也只須和少數人進行鬥爭。而關於決斷人們私事問題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也應支持人們對他有「不要指望欺騙他或瞞過他」的見解,如此君主就深受人民敬重,減弱反對的力量。且對抗反對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受到廣大人民的憎恨。
馬基維利舉法國為例,認為法國是組織得最好、統治得最好王國之一。法國制度無數多,而最主要的就是「議會」及其權力,用來約束掌權者的野心和傲慢,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設立這個裁判機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