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綱和心得
一、大綱
本章在討論君主應該表現仁慈受人愛戴,或是表現殘酷受人畏懼?
- 作者首先表示君主通常期望被人民視為是仁慈的,並且提醒君主堤防仁慈帶來的災難。作者認為君主應該兼備仁慈和殘酷,但兩者很難並存,若要從兩者之間做取捨,對君主來說受人民畏懼優於受人民愛戴,因為對人民來說,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自己畏懼的人容易。另外作者認為君主在使人民畏懼的同時,要避免被人民所憎恨,他認為君主讓人民畏懼、不被人民憎恨,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且首要之務就是不輕易剝奪人民的財產。
- 作者認為在軍隊中,君主就完全不需要介意殘酷的名聲,因為殘酷才能使軍隊保持團結效忠,才能勇於完成任務。
- 總而言之,君主使人民畏懼優於受人民愛戴,且必須避免被人民憎恨。
二 、心得
- 首先針對作者認為君主都希望被人民視為是仁慈的,我認為是因為一般人對仁慈的既定印象是正面的,而對殘酷的既定印象是負面的,正常人都希望他人用正面的觀點看他。另外一般人會比較傾向接近仁慈的人,認為對仁慈之人付出,很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回報,但不見得一定會得到回報,相反的對殘酷的人付出則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所以如果人民認為君主仁慈,就會心甘情願的給君主好處,例如更多進貢,而不是由君主去剝奪人民,但是君主不一定要給予回饋,因為他是君主,如此一來君主能在不觸怒人民的情況下獲利。
- 作者認為,比起君主受人愛戴,不如受人畏懼,且不被憎恨。我認為,君主除了在開國之初殘酷,往後應該只對那些覬覦王位,或是行為危害到國家和君主的人殘酷,這些人屬於相對少數,對少數人殘酷,殺雞儆猴從此獲得多數人的畏懼,對多數人來說事不關己,所以不會被多數人憎恨,即使被少數人憎恨,少數人無法煽動多數人造反,少數人的力量也不足以顛覆國家和君主,如此就延續了王位且得到多數人的畏懼。但是如果對所有人的任何大小過錯都殘酷,就算人民會因此有所警惕,但犯錯不可避免,即使每一次懲罰的人數都是少數,累積下來的人數總有一天會成為多數,被多數人憎恨的下場就是國家被推翻。〈上述所指的只對少數人殘酷,不表示對多數人仁慈,而是指多數人無關緊要的過失得到相對應的懲罰〉
回到週二上午的討論,為什麼人們會對仁慈和殘酷有著現有的期待?這是人之常情,但為什麼是常情?會不會有一個年代,人們的期待正好相反?
回覆刪除假設一個剛形成的人類社會,所有人對仁慈、殘酷沒有偏好或期待,社會中有人仁慈有人殘酷,我認為人與人相處久了之後,會發現從仁慈之人身上很可能可以獲得好處,面對殘酷之人則很可能得不到好處甚至可能受害,因此人們期待他人仁慈,但是如果只有自己是殘酷的,自己從他人的仁慈得到好處,但自己的殘酷卻使他人受害,自己成了最大的得利者,其他眾人就會效法殘酷,最後所有人都殘酷,變成所有人都在損失的狀態,因此,最好的狀態是所有人都仁慈,每個人都能從其他人身上得到好處,所以人們對仁慈期待。
回覆刪除一個強調戰鬥重視戰爭的社會,為了抵禦外族侵略,或是為了在戰場上獲勝,會塑造殘酷的人民,以便在戰場上有更好的戰力,這樣的社會就會期待人們殘酷。
保持正面,繼續努力!
回覆刪除仁慈之人跟殘酷之人,如果可以不論社會道德來說大部份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選擇當一個殘酷之人,如同同學所說:「從仁慈之人身上很可能可以獲得好處,面對殘酷之人則很可能得不到好處甚至可能受害。」這就好像囚徒困境一樣。但是到頭來發現,損失卻更多,應而轉成當仁慈之人,製造雙贏,並盡可能要求大眾跟自已一樣,避免單方得利,以致於人們對於仁慈之人給予較高評價;對於殘酷之人多些負面評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