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王制篇作業一 99114105 李欣穎

  1. 蘇格拉底花了好長的一段論述歸納出了城邦衛士最完整的「應然」形象,即是上述「妻孺共有、財產共有」的生活型態。蘇格拉底強調生養教育對於一個公民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乃至於對於城邦興亡的影響,所以試圖利用從小到大的教育養成來培育出一群勇敢、聰明、熱心服務、心靈和諧、自我節制的年輕人來擔任城邦之中的衛士,在城邦內作為穩固城邦生活的「助手」,對外保家衛國、對內則維持城邦內的秩序。但是對蘇格拉底來說,光是健全性格的養成尚不足以稱得上完備,還得避免人本性中的「惡」在生活中發生作用。
  2. 蘇格拉底為了要讓這群衛士能夠在城邦中純粹的發揮「衛士」這個職業的善,而不使衛士反過來為了私利製造城邦之中的混亂或是為了其他的事項耽誤了衛士自身應盡的職責,因此才又加上了這種共有共產的高標準生活方式,希望衛士能夠減少自己生活之中的慾望和外務,例如追求名利、比較財富等,要這些衛士視城邦的興亡為己任,將自身的「小我」融入進城邦的「大我」之中,共有共產制能夠有效的將這些獨立的個體連成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在生活無虞的情況之下,衛士便能心無旁騖的發揮自己的專長,維持城邦的發展和繁榮。
  3. 蘇格拉底的想法雖然看似很有道理,卻不能引起我的認同,因為他為這樣美好的生活方式設下了太多的假設性前提,而要達到這些前題在現實中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光是要達到他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就有一定的難度,共有財產的規範又要以大家剛好夠用的數量來分配,更是難上加難,在現實生活之中,這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也已經經過了實際經驗的否定,至今沒以任何一個共產國家可以達到完全的共產生活而國家還能正常運作的,更不用提說什麼富裕繁榮了。
  4. 我認為蘇格拉底的推論之中完全忽略了個人靈魂的自主性,好像人們就像是泥土一樣可以任由我們塑造成各種我們想要的形象,透過完好的教育我們就不會有不良的品行、生活在規範良好的社會中我們就不會自私自利。但是我們人實際上都有自己的本能與判斷的能力,即使沒有完美無缺的教育,我們仍然會透過經驗的學習去判斷真假、是非、好壞、對錯,即使不實施共有共產的制度,人們也會為了自我實現的理想而去認真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反之,就算擁有再好的教育制度和財產制度,人們要是想為惡的話,制度上也是防不慎防。
  5. 歷史上太多的經驗跟教訓告訴我們,「自利」的動機是人們進步的原動力,蘇格拉底企圖在共有共產制度之下完全將「自利」的成分抽除,基本上是因為蘇格拉底認為「自利」在本質上不能稱之為一種善,它會造成貪婪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社會解體崩壞。但是我認為「自利」本身不是惡也不是善,是一種工具性質的作用,不為善的原因是因為當「自利」本身太過膨脹時會傷及他人,因此稱不上是一種善;但是「自利」本身與大眾的「共利」基本上也不是完全抵觸的,有時候「自利」反而成為「共利」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利又不為惡。
  6. 若為了治國,我不期望能像蘇格拉底那樣建立一個那麼完好的社會制度和規範使大家能夠產生共存共榮的心理。我會退求其次,利用人們自利的心態去進行生產,而我要做的只是建立一個制度讓「自利」不至於無限制的膨脹,換句話說就是透過法規等等的建制來對「自利」進行「節制」,就像現在多數的民主國家一樣,將「自利」與「節制」搭配成良好社會的藍圖,至少就現實生活來看,這種方式會好過太過理想的共產共有制。

1 則留言:

  1. 第五和第六小項寫得很不錯,可惜少了推演與證成。由典籍出發、經過演繹、再引出自己的看法與批判:若能在往後的作業中好好經營前述過程,屆時文章將會是另一番全新氣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