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個人閱讀時所撰寫的內容摘要,提供各位同學參考。
蘇為何要申辯?
對誰申辯?
用何種策略?
申辯的目的何在?
不存在的原告:原告並未出場,蘇對眾人演說。蘇強調自己說的是真話,原告說的都是假話。
舉阿里斯托芬的戲劇還有行者的傳述兩件事實,說明他們的說詞是無理據的栽贓。
蘇引德爾裴的神證明自己是聰明的,而且是透過友人的經歷來敘述。德爾裴的神告訴友人,蘇的智慧無人能夠超越。蘇不相信,為了挑戰神喻,他四處拜訪智慧卓越的人,但卻發現他們充滿缺陷,並証實了確實無人比自己更有智慧。首先他拜訪政治家,政治家因驕傲而無知。接著他拜訪才高的詩人,而發現他們擁有的是天才和靈感,而非透過智慧創作。 “他們發佈各種精妙的啓示,卻不懂那是什麼意思。”而和政治家一樣,他們對於身為詩人的自我肯定,阻礙了智慧而使他們無知。最後他拜訪工匠,也得到相同的結論:當我們宣稱對某些事情具有完善理解時,智慧就被蒙蔽了。
蘇的讚許的無知是既沒有智慧也沒有愚蠢。
但是在這個引用的結尾,蘇告訴觀者,這只是一樁故事。因為事實上,蘇並不是什麼最有智慧的人。說蘇是最有智慧的人,以及他濫收學費一事皆為誹謗。當批評者成功地駁倒某個領域的專家,觀者容易以為挑戰者擁有真正的智慧。然而世上沒有人能夠擁有真正的智慧,人的智慧比起神的智慧,顯得微不足道。能使我們較聰明的,是認識到自己無知,以及所擁有的智慧事實上是毫無價值的。
他指出別人的不聰明,因此招來嫌惡,這使他背上罪名。對於人應保持無知一事,蘇表示這是對神的意旨的侍奉,蘇信仰的是,人所能見的真理只有一項,那就是人永遠無知。
指控蘇的包括戲劇家、演說家、政治家,這些名高望重的人早已滲透公民的思想,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而使他們誤信謊話。
蘇格拉底對個人展開申辯,對象是道義之士美樂托。
針對腐蝕青年人的內心的指控,蘇告訴美樂托,腐蝕青年人的內心並不能夠成為一項罪名。理由是:沒有人自願腐蝕他人的心靈,因為這麼做對他沒有益處。而他即使讓他人受到了壞的影響,也是無意的,不應被審判。
美樂托相信公民都是好的,而蘇是壞的。蘇透過馴馬的例子詢問美樂托,究竟是有一位馴馬師好,還是一群不知如何使用馬的常民比較好。
事實上大部份的人都很平庸,美樂托沒有理由確信蘇是唯一邪惡的人。
第二個反駁是針對無神論的指控,如果蘇能夠教唆青年人去信別的神,那麼就表示蘇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沒有人能夠相信神的活動,而不相信神,這是自相矛盾的,相信神的活動蘊含相信神。
為何蘇要激怒陪審團?
為何蘇渴望死亡?
當一個人決定如何行動,憂慮他的不是生死,他關心的只有此事正確與否。無論善人或惡人皆是。
當一個人確立他的立場,並相信這是職責所在,那麼他就不會去關切死亡或者其他阻礙他捍衛立場的其他事情。
過哲學的生活,並不斷透過與他人的辯論進行考察乃是蘇的職責所在,審判的結果對於蘇而言舉無輕重,
重要的是他維護了核心價值。這也解釋了為何蘇格拉底不停地在法庭上激怒他人。
恐懼死亡是出於無知,蘇不曉得死後的世界,但相信那裡比世間要更好。此種思維源自於信仰上級的指令,這個指令就是願意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原以認定的邪惡(死亡),因此死亡就成了徹底消除這種恐懼(無知)的必要儀式。
後續辯詞
考察真理乃求善的過程
“使你們重要的不是你們的職位或身體,而是你們靈魂的最高幸福”
“財富不會帶來美德,但是美德帶來財富以及其他各種幸福,既有個人的幸福,又有國家的幸福”
如果說這種考察以及美德的完善是腐蝕青年人的心靈,蘇並無多做反駁,
但是蘇嚴正堅守他的教導無疑是要他們成為這樣的人,這是不容質疑的。
將一個無辜的人處死,他自己給自己的傷害絕對超過被處死的人。蘇擔憂城邦的公民承受這樣的傷害,語重心長地告訴他的同胞,勿從主流,要從真理。
蘇沒有在法庭上求情,懇求憐憫是不正當的行為。法官是依證據作為審判的依據,而非好惡。公正不能夠被當成恩惠來分發。
蘇勸同胞勿把實際利益看得高於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狀態。而這種道德訓誡理應獲得高報酬
蘇格拉底故意不向陪審團求情,故意不以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申辯,這是因為即使面臨危險也不該放棄耿直。
逃避死亡不難,難的是逃避罪惡。如果不執著地追求什麼,那麼求生的方法比比皆是。
但是蘇也告訴他的同胞,這樣的人生不值得活。
蘇警告要處死他的人,將要受到未知的懲罰。將指責自己的對手鏟除,這種逃避的方法愚昧而不可信,
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封住他人的嘴,而是盡力為善。
*
申辯篇三架構:
有罪與否的討論
對罪行輕重的看法
死刑判決後心態的表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