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針對申辯篇、克里托篇所撰寫的個人閱讀感想,在此與各位同學分享,歡迎批評指教。
人們看重知識,以為能夠從智慧中得到政治的答案,並以擁有智慧為傲,對於一個城邦公民,承認無知無疑是莫大恥辱。
人們不明白智慧並不能夠真正帶來什麼,如同財富以及其他現實利益,這種追求的本身其實正彰顯著無知,使人與神的距離更為遙遠。在克里托篇,課題談到政治生活與哲學生活的關係,是共存或者根本互斥?蘇在克里托篇實現了他所認為的公民的身份與哲學生活的關係,因此他沒有選擇逃獄。柏拉圖留給世人模糊的圖像,究竟生存在世是要與眾人求和共存,抑或勇於反對鄰人及體制,忘記形體以及死亡的恐懼、誠心服從求真理的意志,使靈魂臻於至善。兩者如何消長、變換,個人自有判斷,留待眾人自我省察。
文中沒有點出哲學與政治無法共容,卻隱約地透露,兩者的本性使他們難以共事。在申辯篇,蘇曾表示自己過於耿直,因而無法擔任政治要職,他的誠實在政治領域或者與公民切身相關的生活諸面,將使他惹人嫌惡。面對哲學與政治實難相容的課題,在克里托篇,蘇的立場從難以實現轉為曖昧不清,申辯篇中的蘇以哲學家自居,而克里托篇中顯現的蘇卻是守法公民的圖像。這裡稍作分辨。克里托篇的公民身份將影響他的理念呈現。
在申辯篇中,蘇拒絕接受離開政治生活方得進行哲學討論的提案,這是由於離開了政治生活,他的哲學任務就無法實現。
哲學任務必須在公民之中展開,因此它不能夠真正離開政治生活。
蘇格拉底之死是一齣命定的戲碼,哲學家的天賦使他們難在政體中生存,然而他的使命又迫使他離不開政體。哲學家永遠難逃死亡的威脅,但是作為正直的公民以及虔誠的信徒,他必須履行他的義務,即便這使他招惹災禍。蘇沒有選擇離開家鄉,因為他關心的是同ㄧ政體下的公民,也只有這裡的鄰人是他應該辯論的對象。
我想,若要在生活中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勢必要遠離蘇格拉底。也就是說在結束西思課程之後,我最好不要再接觸任何蘇格拉底的言論以及相關典籍。(知道蘇格拉底與不知蘇格拉底,兩者皆與智慧無關,我與典籍的對話,以及在有限思維中能夠達到底哲學思辨,充其量也只不過是與影子的搏鬥,真理只有神知道,而我們看不見神)
蘇格拉底的快樂存在於精神層面,來自於至善,世上只有他的精神是真正自由的,然而他的至善卻大多時候與現實的利益相悖。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永遠活在與眾人對立的緊張氣氛中,世上真有誰能罔顧好友親信,願意放棄生活的優渥與甘美,選擇去相信一個不可見的神的旨意,去追求至善,像這樣正直的人,這個時代還存在嗎?
如果我要像蘇一樣的正直,勢必個性討厭,並且將為周遭鄰人招致災禍。
是真正的精神自由重要、還是現實生活重要?哲學家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然而世上大部份的人皆平庸,
人們並不明白他們放棄了什麼,不明白他們追求利益的動機其實是出於精神層次的蒙蔽。
終生渾渾噩噩,靠靈感及運氣決定他們該做什麼,不在乎是非對錯。
世間充滿了這樣墮落的平庸之人,於是蘇格拉底最後說:
”離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