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哲學家國王的條件:
- 如第六卷到七卷的三喻,日喻,線喻,洞喻: 在日喻,因為光而讓我們看到一切的事物,而光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太陽。「當靈魂凝視著真理與實在所照耀的區域時,靈魂就能夠認識和理解,好像擁有理智似的,但當他轉向那個黑暗的區域,那個有升有滅的世界時,物體便模糊起來,只能產生動盪不定的意見,又顯得好像沒有理智了」(508D)太陽是善的本源,而太陽光是善的理念,聯結可視的事物和視力,因此引申到線喻。 在洞喻,蘇格拉底假設城邦所有人都待在洞穴裡,不知外面的世界,而世界外面就是哲學的生活,理想世界,而哲學家就是要到這洞穴外,才能了解哲學生活,而不被城邦世俗所矇蔽。
- 「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那些我們現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人能夠用認真嚴肅的態度去研究哲學,使政治權利與哲學理智結合起來,而把那些現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學或只研究哲學不搞政治的碌碌無為之被排斥出去...」(出自473D-E) 如這句話所說,哲學家國王能將政治及哲學融入其生活中,然而哲學家國王本身要完全掌握善的模型,且能理解正義及追求正義,才能將城邦帶到一個至善的世界。
- 「只有在某種機遇下,那些被人們稱為無用的極少數尚未腐敗的哲學家被推上統治地位,出來掌管城邦,無論他們是否自願,並使公民服從他們的時候,或者說,只有在神的激勵下,那些當權者的兒子,或當權者的兒子,或那些君主本人對哲學產生真正熱愛時,城邦、國家或個人才能達到完善。」(499B-C)
二、哲學家若不掌權如何過政治生活:在這裡我歸納出兩種方式,分別是入世和出世。
- 入世的生活:就如同蘇格拉底,回到城邦,繼續傳播哲學生活,追求真理、正義和善,或參與城邦事務,藉由城邦事務融將哲學精神融入。在《申辯篇》,蘇格拉底申辯他是奉著神諭引導人們追求真理。在洞喻裡,蘇格拉底很清楚的說,他會回到洞穴裡,雖說洞穴裡的人都是被蒙蔽雙眼的,但,可以藉由講授哲學的方式,去洗滌人們被蒙蔽得內心,打開人們被蒙蔽的雙眼,藉由他去看見外面哲學世界。這種方法是有風險的,在城邦眾人媚俗下,哲學家很容易遭受迫害。「凡是憑良心反對你們,或者反對任何別的有組織的民主制的人,公開阻止他的國家犯下重大錯誤和做不法之事的人,都不可能保全性命。正義的真正鬥士.如果想要活下來,那怕是很短的時間,也一定要把自己限制在私人生活中,遠離政治。」(31E-32A)由這段話可得知,活在眾人中要從事哲學過政治生活,是很困難的,蘇格拉底最後的下場便是喝毒酒身亡。
- 出世的生活:如(517A-517B)所說,回到洞穴裡,可能會招致譏笑,嚴重者是死亡,那何必回去呢?是的,回去的結果,可能就像蘇格拉底一樣。活著,能繼續追求哲學精神、參與城邦事務。他不向眾人傳播他的理想,或許對哲學有志者,他才會掏心掏肺。
- 但我想,若真有至於對哲學政治生活的追求,不太可能承受的了自己的世界,會希望將他的理想散播出去,就算只有一兩位能接受也好,但,起碼將他的理念傳播出去,就如(518A-518B)所說,蘇格拉底希望他能讓城邦的人民的生活道路是幸福的,且由黑暗上升到光明。
一、哲學家的「出世生活」還能算是政治生活嗎?
回覆刪除二、照您第二小點所述,若哲學家不向眾人、只與特定人群討論真理,政治哲學將成為特定對象之間的專屬學問,如此一來,是否正好背離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