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王制篇作業 99114211 政三B 謝忠儒

首先,蘇格拉底認為,「妻孺共有」的概念是為了使城邦打破「血緣」藩籬,無表親嫡親之分,彼此都是一家人,真正能做到同甘共苦,城邦內便不會再有紛爭、批鬥,是一個城邦的「善」的最高表現。

其次,城邦衛士作為一個城邦中最菁英也最重要的角色,理當「集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於一身」,而其中「節制」是指「某種美好的秩序和對某些快樂和慾望的控制」。為何會有欲望?按中國人的說法,便是「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雖說兩者相隔逾千年,但概念卻是相同的。當有了私產,生活不再捉襟見肘時,便會產生欲望,而當有了欲望,城邦衛士便無法盡忠職守地保衛城邦。

一個幸福城邦務必使人人有所司,且恰如其分地盡忠職守,並且防止過富或太窮,因此財富的重分配以及前述之妻孺共有的概念,兩者相合之下,一個大公無私的美好城邦才得以存續。

但筆者以為,這種理想到近乎不可能的社會模式,並不能適用在台灣的社會。

中國文化社會的核心來自於「禮」,也就是禮樂的教化。而「人倫」的觀念也烙印在我們靈魂、血液的深處,無法抹滅,亦無法悖離。妻孺共有一說,在吾人眼中,實為奇異,《論語‧顏淵》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一段,說明了倫常的觀點;而「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五倫中前三倫是家族倫理,後兩倫是社會倫理,可視為族倫理的伸延,若家族倫理與社會倫理不分,則「聖人何以家天下」?

再者,共產一說在古往今來的中國社會也出現多次,遠則有商周二朝,近則有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在中國社會上不可謂不盛,但共產主義的核心理念乃是「大公無私」無私的生產、無私的共有,然後無私的回饋。可惜的是,就算是被儒家文化浸淫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亦無法全然地做到大公無私,更遑論共產制度能夠實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