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王制篇作業二 99114218 陳宛婷

哲學家若不掌權,如何過政治生活?
依照時間的推演過程分成大段:
  1. 在城邦推演到一個段落,格老孔問了蘇格拉底要如何實現這樣的理想城邦呢?蘇格拉底說:「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的國王,或這那些我們現在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人能夠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去研究哲學,使政治權力與哲學理智結合起來。」(473D),也唯有這樣理想的城邦才會實現,蘇格拉底之後又說,只有在某種機遇和神的激勵下這樣的情況,哲學家國王才會出現(499B)。而也在文本中的三喻(日喻、線喻、洞喻)提出了哲學家的重要性,哲學家卓越的能力在於他們可以靠辯證、推理得到善的本源,只有透過哲學家人們才可以懂得善,遵行善而得到幸福;而在線喻中也說到,哲學家並不會願意停留在可見的世界,而是會想要成為掌權者,哲學家掌權的終極目標是讓哲學生存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也因著哲學家和多數人所學習的本質不同,柏拉圖認為哲學如果不跟人們在一起,哲學是沒有用的,應該要回去洞穴,塑造一個傳播哲學的環境。
  2. 已經大概說出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必須掌權的推演過程,蘇格拉底常常先不考慮可不可能實現,而是先把概念建立起來,從他論證的過程可以看出來了,而哲學家若不掌權,也就是在線喻中不能永遠待在可知的世界,在洞喻中不能永遠待在洞穴外,這樣哲學家的生活還有甚麼意義呢?這樣的哲學家要如何過政治生活呢?意思也就是哲學家必須和大多數的人生活在一起,我認為在《申辯篇》和《克里多篇》已經說明出蘇格拉底的想法,他藉由自己的死亡來成就哲學,而在《王制篇》更進一步的確定,也是因為無法成為掌權者,而認為政治生活已經不再重要了,明確來說就是再也無法並且不需要過政治生活,也因為他認為怕死是無知的,所以就連死亡都比政治生活來得好,政治哲學的開端是從這反政治以及蘇格拉底之死開始的。在我看來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必須要成為掌權者,不願回去洞穴中而待在洞穴外,所以若無法掌權唯一的路就是走向死亡根本沒有所謂的政治生活。
  3. 但在最後柏拉圖藉由所描述的蘇格拉底,從他口中所說出的話,將蘇格拉底以上的哲學觀推翻,在洞喻中提到出了洞穴外的哲學家,要再次的進入洞穴跟裡面的人說外面的世界如何,要和他們一起生活,這也就說明柏拉圖的哲學觀,我認為他是支持政治生活,並且他認為若哲學家無法成為掌權者,也不能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選擇死亡,而不過政治生活。政治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了哲學的生存環境,哲學必須活在人群之中,我認為當蘇格拉底選擇死亡的那瞬間,他個人已經和哲學以及政治生活脫離了,只是藉由他的死亡讓哲學留在世人心中。我認同柏拉圖的看法,認為哲學必須和政治生活相輔相成,就算哲學家無法掌權,生活中仍然是要參與政治。
  4. 我認為哲學家若無法掌權,那他的政治生活會有方面的發展,一來會像蘇格拉底那樣的極端,不問世事,寧願選擇死亡,而在現實中也就是對於政治冷漠,而此也就沒有甚麼政治生活,所以我們必須要討論的是另一方面的發展,也就是柏拉圖的想法,哲學家若無法掌權,生活中仍然是要參與政治。我認為柏拉圖已經說出要如何過政治生活,就如同他的文本中的辯論,利用辯論和同胞們討論,就算其文本中討論的主題是理想城邦的建立,但實際上柏拉圖提供的是一個論證法,也就是參與政治的方法,對於沒有實權的哲學家,所能做的就是回去洞穴和一般人討論政治哲學,並且更重要的是要影響他們對哲學更加了解,而知道生活中的善和正義。哲學家也會積極的參與公眾事務,讓哲學和政治結合,而這就是他們的政治生活。從我推敲認為他們也會讓一般人更追求善,生活中談論政治或者政事,就算理念的實踐需要時間,但是不無可能。

3 則留言:

  1. 「洞穴中同胞不識真理,也不願轉身面對真理」是城邦中真實景況,同時也是哲學家身處之困局。此時該如何塑造一個適合哲學生長的政治環境並達致您文中所述「哲學和政治結合」之目標?能靠教育或法律解困?或最終只得仰賴機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文本中就有提到「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他才能看見洞外高處的事物。首先最容易看見的是陰影,其次是那些人和其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者是這些事物的本身。」(516A),而我認為雖然城邦中真實景況之困局是如此,但文本已提出需要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就如同哲學和政治結合,也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助教提出要如何塑造一個適合哲學生長的政治環境,我認為不僅只是靠教育或法律,教育和法律必然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但真正在背後支持,這樣長時間適應過程的是耐心以及堅持,堅持甚麼呢?堅持哲學家的善,那樣的善是哲學家知道、願意追求以及努力去實踐的目標,當哲學家知道善,柏拉圖認為他們必須要去傳播哲學,要塑造成一個傳播哲學的環境,首先的必要條件當然是哲學家必須與一般人生活;再者就是如同文章中我認為柏拉圖所要過的政治生活,利用辯證法與同胞們談論政治,並且透過教育和法律,對善的堅持以及對同胞的耐心,如此一來或許政治哲學環境會產生。如果沒有產生的話,那我們就一起等待神的機運吧!

      刪除
  2. 陳同學:請在週二課堂上分享本篇作業,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