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認為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邦衛士不應再擁有額外的財產。以先前蘇格拉底塑造的高貴謊言為前提下,我們靠著先天靈魂中參雜的金銀銅鐵分辨出適合擔任城邦衛士的人,並且因此認為這些城邦衛士不再需要身外世俗的金銀,並且一旦擁有,就會使他們蛻變成公民的敵人與暴君。
為什麼依天性挑選出的人,並且經過重重的考驗及訓練成為城邦衛士後,在得到了被稱為罪惡之源的世俗金銀後,就會成為使城邦走向毀滅的公民敵人與暴君?在此我先撇除世俗的金銀是否比靈魂中應當更高貴的金銀對衛士更有影響力這個疑問。
蘇格拉底認為世俗的金銀會帶來更多的欲望,使衛士們在保衛城邦的職責外,會對金錢及權力萌生出更多的欲望,再加上其本身的職位及職能,可能使他們做出迫害城邦中公民的事,而公民也會因此仇視這些衛士,在衛士防衛人民勝過於保衛城邦的想法更強烈時,便無法盡其本身的職責,城邦就會變得脆弱且容易瓦解。也就是對內無法保衛人民,以致於對外也無法保衛城邦。
在第五卷450 C的部分,格老孔提出了「該如何管理婦女與兒童?」蘇格拉底先是提出了於當時希臘雅典社會難以接受的──男女平等──天性相當的男女應該受到相同的對待,而後又提出了「妻孺共有」的概念,於此蘇格拉底有兩個層面的考量:首先,在生理層面,蘇格拉底認為優秀的城邦衛士能夠生育出優秀的後代,因此表現出色的衛士能夠得到更多與婦女交媾的機會、產生更多優秀的後代;在情感層面則是為了維繫整個城邦社會,因為他認為「情感的個體化會瓦解整個城邦的團結」,因此在這個制度下,無論是城邦中的任何人,對於城邦衛士而言,都是他的後代或前輩,每個城邦中的人都是「我的」,憑藉這種共有的心態,他們就能共擁有同甘共苦的情感。
蘇格拉底稱這些衛士為統治者為助手,是輔助統治者法令的執行,也就是相當於現今社會的政府官員。站在人民的角度而言無疑是樂於見到不支薪也無法擁有個人私產的官員。但倘若我是治國者,對於蘇格拉底的想法,我並不贊同。
我認為個人私產是人民追求進步的動力,為了過更好、更優渥的生活,會更願意付出較多的努力工作盡自己的職責。因此政府官員的無私產,無法使他們追求盡善盡美。
而妻孺共有制度在生理層面,統治者無非是成為了一個支配的角色,為了產生優秀的後代而對手中的生物進行「配種」,有違現代社會的人權觀念。不過在情感層面,我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概念,也認為情感的個別化是導致群體的分裂原因。若是能讓全體人民有共同的意識,視他人如己出,那麼社會雖然減少了多元的衝突與碰撞,但也能更加的和諧。不過我卻不贊成蘇格拉的提出的作法。他的作法是從生理做起,讓他們共同生活、被管理,因不知道親生的後代為誰而為人民付出,但這樣實施的潛在因素便是仍認為衛士們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後代,而採行統一撫育小孩的方式。
一、如您所說,私產是眾人追求進步的動力,終達致至善生活。若您將以上說法視為自然,何以擁有私產必能引領眾人達致至善城邦,而非導向貪得無饜?
回覆刪除二、本篇作業最後一段提到「人權」,當您的「人權」與「至善城邦」發生抵觸時,兩者孰輕孰重?在和諧的至善城邦中,人權仍重要嗎?為什麼?
對於學姐的提問,除了課堂上的回應外,又有額外的思考,因此在這邊再回應一次並且補充一些想法。
回覆刪除一、對於城邦衛士擁有私產,是否會使之導向貪得無饜?我的想法是,我們透過許多手段及考驗而得到這些城邦衛士,勢必也考驗過其性格,才選出善的人選。若是擔心長久而言,衛士的心性會因為財富而改變,我們仍然可以使政府介入管制他們,透過定期的考驗來確定其品性的優良。
而對於人民私產的擁有,我認為貪婪也是一種欲望,但人民若是想追求更多更龐大的利益,也需要有足夠的手段,但人民也可能不擇手段的獲取財富。因此透過教育,不僅能讓人民習得正確的取財方法,更可以透過教育,使他們的品性更良好,而不會對金銀有過多的欲望,成為貪得無饜之人。
二、對於第二題我當時在台上做出的回應是「沒有人權的城邦真的可以說是善的嗎?」我認為沒有人權的城邦不過就是農場主人手下不會發聲、聽話吃草、接受交配的羊群罷了。
在課後我又思考了一個假設:一個有半數優秀的人與半數差勁的人生活的城邦,優秀的人統治不優秀的人,並且優秀的人獲得更多的生育機會,而優秀的人與優秀的人更可能能夠得到優秀的後代,因此優秀的人勢必會漸漸成為城邦中的多數。不管是優秀的人或是不優秀的人都有同等份量但不同內容的職業與工作,並且我在假設中,所有人都是無私產的情況。我把這個假設當作至善城邦極為簡單模型。
漸漸變成城邦中少數不優秀的人,他們只做著他們份內的工作,並且獲得足夠的糧食,但他們不會有生育的機會,或許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沒有人權的,並且認為這個城邦非常的美好。
在他們一一的生老病死後,這個城邦便會成為只有多數優秀的人與極少數不優秀的人生活著,並且不優秀的人會越來越少。
不過不優秀的人就沒有存在城邦中的必要嗎?他們並沒有犯錯,同時也盡責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再者各司其職的社會中,缺少了下層的職業,社會也會如食物鏈中失去一環般的失衡。這樣的城邦以外人眼中,仍然是至善的嗎?
另外補充課外的一點,關於「牴觸」一詞,「抵」、「牴」與「觝」在古代是通同字,並且在漢典中,「抵」也有頂撞、衝突、矛盾之意,雖說「抵觸」一詞沒有誤用,但普遍正式文書中仍多用「牴觸」一詞。
很好的回應,保持推演主張的習慣,這樣才算是展演論點和產出說服力。另建立假設以證成觀點的策略,讓人非常期待您接下來的表現,繼續努力。牴觸與抵觸的確通用,謝謝指教。
回覆刪除不優秀之人未獲准生育而凋零,請問:您贊成這項的政策?
回覆刪除若真有至善城邦,何須理會外人眼光?
缺少基層而失衡的城邦何以能稱為至善?
到底什麼是至善城邦?全由優秀之人所構成或者必須成分多元?
從第一個問題回答起,我是不贊成這項政策的。
回覆刪除因為在這個假設中每個人是各司其職的,若是一部份的人凋零,也代表失去食物鏈的一環,則社會將不能像原先設定的架構永存。
在假設中的初始社會或許真的是至善美好的,但只允許優秀之人才能生育的政策則會讓初始的社會走向失衡,這也是對於第三個問題,我並不認為這樣的城邦能稱為至善的。
所以對於第四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必須是成分多元的。因為不論優秀或部優秀的人,都是依照他的天性分配其應該做的工作,為了讓整個城邦是美好的,所以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工作與職位上,所以一個人擁有兩項不同類型的工作或職位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勢必不能夠做得比一人一項工作、各司其職的模式來的有效。
就像是拿一打雞蛋稱起一片石板的樣子,若不能讓雞蛋平均受力,雞蛋會被壓破,石版也無法被撐起。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在城邦中的人都主觀的認為自己過得很好,生活在至善的城邦中,而將城邦的各個條件抽出來客觀的審視,也能被稱為是至善的城邦的要素。
但最終卻無法延續初始的設定,客觀上被認為不是美好的,但城邦中的人卻不會發覺這結果是不好的,反而可能認為這是必然的。或許在城邦中生活的人會說「我們覺得我們過得很好就足夠了。」
但我們探究至善城邦的存在,不就是希望其能夠永續的運行下去,並非只是一時的至善美好吧?
不過,若是我們外人無法舉出更好的至善城邦的模型來說服城邦中的人,那麼城邦中的人仍會認為他們現在就是生活在最好的城邦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