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作業一 99114230 葉昀靚

Q: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分辨好人或好公民?如何分辨?

1. 首先,我想先闡明亞里斯多德為什麼要分辨好人和好公民。但是在討論這一題之前,我們要先瞭解到『公民的德性』有什麼內涵。(1276b-20) 在原典中,亞里斯多德舉出水手的例子:水手們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是舵手,有的是暸望員,然後就每個人而論,德性也會有所相異,但也同樣的存在一個對每個 人(每個水手)均可以適用的共同定義,對於水手來說,他們共同的目標是航行的安全,對於公民來說,整個共同體的安全是他們合力謀求的目標。但是作者也有表 示:公民的德性和他們所屬的政體有關。但是,政體具有多種形式,顯然一個良好的公民不能以唯一的一種德性為完滿,不過我們可以說一個善良之人就在於具有一 種德性:完滿的德性(1276b-30)。
 
2. 接下來,我想逐一分析,在一個城邦內的人的組成,以及何謂該是好公民,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城邦需要好公民,才能臻於完善。(1276b-39) 又談到一個城邦不可能完全由善良之人組成,因為每個公民的德性不同,但是又要使城邦達到優良完滿,必定要要求每一位公民恪盡職守,可是我們都知道每個人 (公民)不可能完全相同,假設在城邦中,不必然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好公民,那麼就不可能讓所有人具有善良之人的德性,也就是題幹所提到的好人一詞,所以從這 一點來看,發現公民和善良之人的德性就有所不同。儘管在同一個城邦中,也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1277a-5),作者舉出實例:家庭是由妻子和丈夫構成,領地是由主人和奴隸構成。
   
3. 由以上兩段,我覺得亞里斯多德想分辨好人和好公民的原因是想表達和分別以下所要闡述的統治者的德性,培養不同但正確的完滿德性,讓城邦變得更好。在分析了城 邦不可能由完全相同德性的人所構成的事實之後,作者引用了歐里庇德斯說的一句話:我不要各種瑣屑的技巧,一心盼求治國的要道。這句話指的就是統治者應得的 專門教育和培育出來的屬於統治者的德性(1277a-20)。 統治者所接受的教育和一般公民不同,所以我們不能說『某些公民的德性和善良之人的德性相同,所以那所謂的某些公民就可以成為統治者了』,在於我們已經知道 統治者和一般公民的區別。好的公民,其德性根據不同人們的想法也有不同的區分。但大部份的人們認為,一個好公民必須要學會的是出色的統治和體面的被統治於 人,(1277b-10)舉出亞里斯多德使用的例子來說:統領騎兵的人必須學會受騎兵將領的統治。雖然統治者獨特的德性是明智的,是一個好的公民應該具有的條件,若從雙方面的統治和被統治著手,更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人的好的統治者。
    
4. 以上,好人最大的代表就是擁有好的德性,完滿的德性。而好人和好公民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統治(參與行政)。我們可以說一個好公民須俱備的德性是知悉受人統治和得以進行統治,(1277b-20) 善良之人的德性是依照好公民的例子來走,但不同的是身份。我會這樣說是因為,今天我把好公民的德性區分在統治與被統治,好人的定義在於一種德性的一體兩 面,舉出作者在文中引述的例子:男子的節制和勇敢不同於婦女的節制和勇敢。今天若一名男子的勇敢僅僅及上一名婦女的勇敢,那這個人肯定會被看作是一個懦 夫。我想表達的是,今天一個善良之人(好人)的德性雖是完滿,但還要視自己本身的地位角度來看,身為一個男人,就該要有男人勇敢的德性,身為一個女人,就應該要具有女人該有的節制。
   
5. 綜合以上四點,我想做一個總結。分辨好人與好公民,在於要思考如何培養好的德性,以讓城邦和體制更加完滿。因為政體有多個種類,所以公民也會有各式各樣的種類,先且不論不同的政體,儘管在同一城邦,同一政體之下,也會有不同德性的公民存在,就像原典提到的(1278a-15) 在一種政體下是公民的工匠和佣工,在另一種政體之下卻無法成為公民,舉例來說,在所謂的貴族政體中,榮譽或資格是按照德性和價值來分配的,而操工匠或佣工之生計的人無暇培養這種德性,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但是在寡頭政治的政體之中,雖然佣工同樣不可能成為公民,但是工匠確有此可能,因為許多技師都十分富有 (在寡頭政治中,官職對於財富資格具有極高的要求)。我們在原典中讀到,參與行政和享有各種榮譽資格的人最應當被稱為公民。這只是公民,好的公民還當具有受他人統治和進行統治的德性,因為我們知道每一個公民都是不同的個體,就好比每個城邦也不盡相同一樣,所以好的公民必須被培養這些德性,以讓城邦更臻完 善,再來就是好人的德性,雖然不同於好公民好的統治者所必需被培養的統治方面的德性,但也要就身份立場對自己的德性作出定位,使德性達到完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