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分辨好人或好公民?如何分辨?
一﹒首先我先回答亞理斯多德如何分辨好人與好公民
亞理斯多德對公民的的定義為:公民並不是由於他居住在某個地方而成為公民,而且擁有訴訟的權利,可以投訴或被他人投訴的人也還不算是公民。(1275a6)公民在單純的定義為「是能夠參與法庭審判和行政統治事務之人。」(1275a23)
接下來藉著水手間的分工合作,以達成共同的目標-航行的安全(1276b19)的譬喻來形容城邦政治中的公民,雖然每個公民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具有不相同的德性,但是都 有維持共同體安全的共同目標,而這個共同體就是他們的政體,維持城邦政體的穩固是所有公民的目標。
亞理斯多德在結束對公民的定義以及公民對城邦的作用的闡述後面,緊接著這段話,倘若政體有多種型式,顯然一個良好的公民不能以唯一的一種德性為完滿;不過我們說一個好人就在於具有一種德性-完滿的德性。顯然,即使不具有一個好人應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良好公民(1276b33)。
我們可以透過上面那段話以及下面兩段來比較好公民跟好人所具備的德性:
(1)好公民要學會統治跟被統治,好公民的德性在於從統治和被統治兩方面學會做自由人的統治者(1277b15)
(2)一個好人當然要通曉這兩個方面,儘管統治者的節制和公正有另一種型式。因為好人若是既受人統治又是一名自由人,他的德性就不可能只限於一種,他需要具有各種不同的德性有的使他得以進行統治,有的是他得以接受統治。(1277b16)
從這三段文字可以了解,好人具有比好公民更多的德性,所以我把他理解成一個好公民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人。
再從「好人的德性與好公民的德性在有的城邦兩者相同,再另外的城邦則卻又相異」(1278b)這句話可以視為,因各個城邦政體的不同,所以在有些城邦好公民跟好人的德性是沒有區別的,但在有些城邦好人所有擁有的部分德性是好公民所沒有的,因為好人具有完滿的德性。
總結以上,亞理斯多德分辨好人與好公民的方法,就是不論在何種政體之下具備完滿德性、德性最為高尚的人就是好人;好公民則是在他所生活的政體中出色的統治別人及受別人統治。
二﹒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分辨好人或好公民?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下面兩點:
1.城邦裡生活的動物是人,這些人中有的是公民,有的是自由人,有的是奴隸,而城邦的政治是靠公民的參與來運作的,因此想了解各種政體當然要先推回他的原點-公民,當回頭研究完構成要素,才能決定要走向哪種政體並追求至善。
2. 統治者獨特的德性是明智;因為其他諸種德性似乎都必然為統治者所共有。(1277b),這句話意謂著統治者涵蓋了好人與好公民所具有的德性,而且還多了一個德性是明智,而明智這種東西是無法透過教育來培養的,由此可以看出亞理斯多德認為他老師提出的哲學家國王是難以實踐的,除非有人天生生下來就擁有明智這個才能,再配合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自由人來相互統治,因此分辨好人與好公民就並透過教育更完善他們的德性,才能推行他所認為最佳且最能夠加以實踐的共和政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