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篇 第二卷
在王制篇第二卷,格老孔要蘇格拉底證明正義在任何情況下都比不正義要來得好。
格老孔的質疑由提出善的定義作為引子。
世間的善分為三類:
第一種善是事物本身的善,人們樂意得到它是由於它本身,而不是想要它的後果。例如歡樂以及無害的娛樂。擁有他們就是擁有快樂。
第二種善,人們想得到它是由於它本身同時也為了它的後果,譬如理智與健康。
第三種形式的善,是馬庫斯提及的技藝;體育鍛鍊、醫術、謀生的技術,都屬於這一類。這些事情是辛苦的或是痛苦的,然而卻又是有益處的。如果這僅僅是這些事情本身,那麼人們不會想要取得它,人們想要得到它,係基於報酬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利益。
所以善的形式有:
本身善 結果否
本身善 結果善
本身否 結果善
格老孔問蘇格拉底,正義是屬於哪一種善。蘇格拉底肯定地回答正義是屬於最好的一種善,也就是本身善、結果善。
格老孔透過三個論題修正塞拉西馬柯的論證。
第一,說明人們對正義本質及起源的看法
第二,指出所有實施正義的人在實施正義時,事實上都曾猶豫不決,人們並不真的將正義視為必要。
第三,人們不實施正義,似乎情有可原。因為不義之人的日子確實過得比正義之人要好得多。
*格老孔並非要推翻正義比不正義要來的好,相反地,他希望蘇格拉底能夠充實正義如何比不正義要來的好的實質內涵。
人們對正義本質和起源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的論述,至少得知,從正義的本質來看,做不正義之事會得到好處,承受不正義的行為會受到傷害。
而承受不正義的危害又超過做不正義之事所得到的好處。當人們在交往中既傷害他人又受到他人的傷害,兩種滋味都嚐到之後,那些沒有能力避免受害的人,就尋求契約及法律的保護,既不要行不義之事,又不要受不正義之害。
守法從此稱為正義的象徵。人們接受和贊成正義,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抵禦不正義所造成的傷害。這就是正義的起源與本質。
為了理解正義與不正義之處境,格老孔假設這樣一種情況;描述正義之人是如何受欲望牽引並恢復到不正義的狀態。
呂底亞神話(已閱讀過者可省略,因為筆者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所以一併附上了)
傳說中呂底亞人巨格斯的祖先,是一個牧羊人,在當時統治者的底下當差。有一天他去放羊,遇上一場暴雨,接著又發生了地震。他放羊的地方地殼開裂,一道深淵出現在他面前。他雖然感到驚慌但還是走了下去。他在裡面看到了許多神奇的東西,特別是一尊空心的銅馬,馬的身上開有一扇小門。他朝裡面窺視,看到裡頭有一具屍體,體形比凡人要大。除了手上戴著一只金戒指,身上沒有其他東西。牧人把金戒指取了下來,然後返回地面。牧羊人們有個規矩,每個月開一次例會匯總羊群的情況,以便向國王報告。到了開會的日子,那個牧人戴著那只金戒指赴會。他和大家坐在一起時無意之中把戒指的寶石朝自己手心方向轉了一下,結果其他牧羊人都看不見他,以為他不在,而他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後來他又無意之中把寶石往外一轉,結果別人又能看得見他了。從那之後他一再試驗,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種隱身的本領,結果她明白了,只要自己把石頭朝裡頭一轉,別人就看不見他,而朝外一轉,別人就看得見他。弄清了這個道理,他馬上就想設法去擔任參見國王的使者,來到了國王身邊以後,他就勾引王后,與她合謀殺掉了國王,霸佔整個王國。
現在假定有兩只這樣的戒指,正義者和不正義者各戴一只,沒有人能看見他們。在這種情況下ㄝ那個正義者不會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正義,也不會約束自己的雙手不拿取別人東西、不碰別人財物。即使在市場上他們也不用害怕,要什麼就拿什麼。他還能隨意穿門越戶、姦淫婦女、殺人劫獄。總之,他的行為就像神一樣,可以在人世間為所欲為。在這樣行事的時候,他汗那個不正義者就沒有什麼差別。
格老孔透過這個神話呈現出正義者與不義者的處境,只要不被發現,正義者不會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正義。當做壞事不被發現,他的行徑與不義者相同,但行跡卻像神一樣高潔。
人們實施正義是由於受到約束,而正義與不正義實際上難以區分。
阿狄曼圖接著補充,正義在社會中實際上以何種形式存在:
不輪上對下、父對子,都將正義視為偉大的情操。正義使人獲得好名聲。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是如此。對於一般老百姓、詩人來說,正義依舊是良善的情操,然而他們明白正義是不快樂及辛苦的;而縱欲和不正義則是快樂的、容易取勝的,只不過在人們的意見和習俗中是可恥的罷了。(364B)
所謂的正義就是這麼一回事,人們公然褒揚它,實際上若不使用卑鄙及取巧的手段則難以達成它。不正義在大多情況下獲得的報酬比正義多。這就是正義在社會中存在的真實情形。
”要想步步高升,安身立命,平安度過ㄧ生,應該憑藉正義還是使用陰謀詭計?“(465B)
阿狄曼圖第二個補充指向懷疑諸神。
的確,人們不該欺騙諸神,但要是根本沒有諸神或是向神話及史詩中所記載的那樣:諸神接受說服及收買。如果諸神是這樣被相信,那麼人們就能夠無懼地去行不義之事。而如果相信正義,人們不會遭到諸神懲罰,不過那樣一來就也得不到不正義所帶來的豐厚利益。
所以說,縱然行不正義之事,只要在諸神面前表現得如同正義,就能同時獲得名聲及利益。
這也就是為何堅守正義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切實際的理由。
阿狄曼圖又再一次證明:不正義大多時候要比正義要好得多。
城邦中的正義與不正義
368以下的討論,蘇格拉底將話題從哲學思辨拉回至城邦生活,如何在城邦中考察正義與不正義。
方式是考察城邦的起源,而在之中也能找到正義及不正義在城邦中的起源。
基本條件食物、住房、城邦的創建人、人口、百工齊備,當城邦逐漸繁榮,下一步就是走向擴張。此時衛士的角色就顯得重要,衛士是城邦中能力及德行超群的人。蘇格拉底想從這些人身上尋找正義的特質。
衛士的教育與正義在國家中的起源
衛士的特質是:愛智、剛強、敏捷、強健。
而這樣的人才需要透過培育及教育來養成,考慮這個問題也是回答正義與不正義在國家中的起源的其中一環。
首先是教材的內容必須嚴格挑選,去除掉那些提及應該被譴責行為的故事。因為年輕人時常分不清寓言與真實。為了培養美德,他們最先聽到的故事應該是最優美的、高尚的。
蘇格拉底透過“神是善的起源,並對好的事物有益”的論證(379B以下),強調那些不好的故事不可能是聖潔的,對眾人無益。
第二個原則是,處於最佳狀態下的事物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變。
區別虛假的言辭及真正的虛假,真正的虛假使靈魂有害,但大多時候無知
只是靈魂受到欺騙,而虛假的言辭是凌輪情感的模仿,並不是真正有害。
蘇格拉底舉例,人們會使用虛假的言辭來對付敵人。或是當朋友瘋了想要做壞事,因此以虛假的言辭哄騙他。
雖然蘇格拉底後半段,表明是要討論正義如何在城邦中起源,然而事實上卻是藉由這段言辭,肯定神的絕對善及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