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麼亞里斯多德不奉有德之人掌權?有德之人治理的困難何在?
- 關於政治權力歸屬問題,首先亞里斯多德先以執政者財產的多寡劃分為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 (1280a1-5)。他認為所有人都能持有某種公正觀念,然而他們全都終止於某一地方,並且未能完整地闡明公正一詞的主要意義。公正的差別以相同的方式適用於事務和人,人們在事務方面一致主張平等,但涉及人時就發生了分歧,其原因在於,他們是在對自己的事情做判斷,而大多數的人在事關本己時對其判斷都容易出錯 (1280a10-19)。
- 那如果由賢明之人來執政掌權?這樣一來,其餘的人必然會與榮譽無緣,失去再行政統治中任職的榮譽或資格。那麼讓最出色的一個人來統治會不會好一些?但是這樣更具寡頭制的色彩,城邦失去榮譽的人會更多 (1281a39-35)。
- 不論是富人、窮人、賢明之人、最出色之人,亞里斯多德都認為他們都不適任永遠執政,而是輪流執政,雖然這些公民既無財產也無值得一提的德行 (1281b24-25)。而且把他們撇在一邊也會出很大麻煩,一旦過多的人被排斥於公職之外,城邦中就會遍地都是仇敵。唯一的解救方法是他們參與議事和審判事務。
-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把統治的權利,交給平民並不是好的方法,因為他們又不懂治理之術,但亞里斯多德認為只要群眾不是過於卑賤,即使他們各自為政時,在判斷上不如行家厲害,然而全部聚在一起時,群眾整體的判斷就會優於過至少部會遜於行家的判斷 (1282a15-18)。因此,多數人執政勝過於少數最優秀人的執政。儘管並分人人都是賢良之士,他們聚集在一起也有可能優於少數人 (1281b)。
-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的統治是城邦公民施行於彼此之間的的平等之治。利用「輪流統治」的方式,讓每一位公民都有機會參與政治,大家都有機會當統治者一段時間,但沒有任何人可以終生擔任。政治統治就是一種利益平均分享的統治方式,也是亞里斯多德建議城邦應採行的統治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