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作業一

政三B  白元  99114272

亞里斯多德主張公民輪流執政的理由是什麼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第三卷中,解釋不同政體,貴族制、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然而政體不同公民也有不同,公民的德性即在於既能出色地統治,又能體面地受治於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前兩個政體比較沒有那麽壞,貴族制和寡頭制就是由少數人統治,而君主制和僭主制則是由一或二個人統治,統治者的出現是由於與一般公民的德性不同,才產生出統治者,貴族制和君主制的統治者在社會上都是較為優秀的人。也不應該採用僭主式的世襲制,若下一代德性平平,其它人比他更為優秀時,比他更優秀的人就會認為自己也能統治,社會出現混亂。如果由賢明的人來統治,其它人便會與榮譽無緣,因此失去參與國家事務的資格。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國家雖由多數人執政勝過由少數最優秀的人執政,就如現今所說的一樣‘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即使每個人只懂一部分,但全部人加在一起,就能夠完全明白。亞里士多德認為統治者不可能永遠都是同一批人,人們也認為統治者並不比被統治者具有便正當的權利,所以應該由大家輪流統治和被統治,如果一個國家總是由少數人統治,多數人被統治,那麽那些多數人會在社會中慢慢消失,從而他們不再理會國家中的任何事務,國家再也不是共同體,相反公民輪流執政,即使他們的德性遜色於少數人,但他們心理上得到安慰,能夠知道自己是國家的一分子,在國家中是平等的,因此他們竭盡所能為國家共同體獲取利益。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應該採用公民輪流執政是最好的政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